大眾集團近期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財務報告顯示,盡管汽車交付量實現了1.4%的同比增長,達到213萬輛,但其稅后利潤卻大幅下跌了40.6%,僅為21.8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79.34億元)。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隱藏著純電動車銷量激增對利潤結構的深刻影響。
具體而言,大眾集團在歐洲市場的純電動車銷量在第一季度暴漲了113%,美國市場也實現了51%的大幅增長。截至3月底,集團每售出十輛新車中,就有一輛是電動車。這一趨勢在西歐尤為明顯,電動車訂單積壓同比增長了64%,純電車型已占據該地區訂單總量的兩成以上。
盡管電動車市場的成功為大眾集團帶來了顯著的銷量增長,但利潤率卻遠不及燃油車。在歐洲市場,大眾集團憑借26%的市場份額在電動車領域領跑,然而,由于電動車的利潤率偏低,集團整體營業利潤率從6%下滑至3.7%。大眾集團首席財務官兼首席運營官阿諾·安特利茨坦承,盡管電動車銷量強勁,但其盈利能力仍遠低于燃油車,這對集團的財務結果構成了壓力。
安特利茨指出,大眾集團必須削減制造成本,并提升零排放車型的利潤水平。他強調,在當前全球經濟高度不確定的背景下,集團需要集中精力優化可控的關鍵環節,以更具競爭力的成本結構為基礎,確保在快速變化的全球市場中持續成功。事實上,安特利茨曾在2023年預測電動車與燃油車的利潤率有望在2025年實現持平,但隨后又將這一預測推遲至2026年。
在2025年第一季度,大眾集團最暢銷的純電動車型中,大眾ID.4/ID.5以43700輛的銷量位居榜首,緊隨其后的是大眾ID.3,銷量為28100輛。奧迪Q4 E-Tron/Q4 E-Tron Sportback、斯柯達Enyaq/Enyaq Coupe等車型也表現出色。保時捷Macan、大眾ID.Buzz/Cargo以及Cupra Born等車型也進入了銷量前十的榜單。
然而,影響大眾集團財務表現的并不僅僅是電動車利潤偏低的問題。與“柴油門”事件相關的持續訴訟開支,以及應對歐盟日益嚴格的碳排放法規所帶來的成本增加,也在不斷侵蝕集團的盈利能力。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大眾集團在面對電動車市場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