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一場聚焦江蘇省高校新能源產業“十四五”重大科技成果的盛會,在鹽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拉開帷幕。此次活動不僅見證了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領域內的多項創新突破,還促進了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
活動現場,共揭曉了10項來自江蘇省內高校的重大科技成果。這些成果覆蓋了太陽能電池技術、生物質能源轉化、新能源汽車及相關配套技術等多個關鍵領域,展示了江蘇在新能源領域的雄厚實力與前沿探索。
在太陽能電池技術方面,南京大學團隊憑借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的研發,刷新了世界紀錄。揚州大學團隊則在背接觸晶硅太陽能電池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其電池認證最高效率達到了27.3%,首次突破了晶硅太陽能電池效率的27%大關。
生物質能源轉化領域同樣亮點紛呈。東南大學張會巖團隊的“多源生物質定向熱轉化柔性制備油炭氫肥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憑借其多物料適用優勢,已在江蘇多地實現產業化應用,并在國際范圍內推廣。南京理工大學團隊則圍繞碳中和目標,成功實現了秸稈高效轉化為燃料乙醇的技術突破。
新能源汽車及相關配套技術方面,中國礦業大學團隊在電動汽車高效高可靠性開關磁阻驅動電機系統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顯著成果,引領了電動汽車驅動電機系統的無稀土化發展。南京郵電大學團隊提出的電動汽車與充電設施安全高效一體化運行關鍵技術,已規模化應用于高速快充網絡及國際車企。江蘇大學團隊和蘇州大學團隊分別在混合動力汽車智能能量管理控制器及數字孿生測試平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快速壽命預測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能源綜合利用與開發方面,河海大學團隊開發的河風智源平臺,在大型風電場微尺度空氣流場與設計優化方面取得了關鍵性突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團隊則成功研發出電動汽車退役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的高效剝離與再生技術,解決了電池回收難題,推進了電池回收產業化應用。
這些科技成果的發布,不僅展示了江蘇省高校科研團隊的深厚實力,更為全省新能源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活動期間,鹽城經開區作為鹽城對外開放的主陣地,與省內多所高校進一步深化了“雙高協同,四鏈融合”的合作模式,為鹽城新能源產業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活動不僅促進了江蘇省內高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更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貢獻了江蘇智慧和江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