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季的到來,輔助駕駛領域的競爭再度升溫,業界普遍將2025年視為輔助駕駛技術全面普及的關鍵節點。
市場的繁榮不僅體現在功能的不斷升級與方案的廣泛推廣,更在供應鏈的緊張態勢中顯露無遺。特別是800萬像素攝像頭芯片的需求急劇增加,缺貨的消息不絕于耳,技術路線的分歧與成本壓力愈發顯著。
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一家專注于輔助駕駛應用的創新企業Nullmax,在2025年上海國際車展上首次亮相,攜其獨有的平臺化軟件架構與數據閉環系統,推出了四款量產級的MaxDrive解決方案。這一舉措旨在輔助駕駛的紅海中開辟出一條全新的路徑。
Nullmax選擇了漸進式輔助駕駛的發展路徑,通過四款量產級的解決方案,構建了一個涵蓋從入門級安全保障到高階擬人化駕駛的多元化技術矩陣。這些方案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和適配性,可以適配不同算力的芯片與各種類型和數量的傳感器,從一體機市場到行泊一體域控方案,再到艙駕一體域控方案,甚至是端到端大模型純視覺、真無圖方案,一應俱全。
針對入門級市場,Nullmax推出了MaxDrive Basic輔助前視一體機,該方案嚴格遵循全球安全法規標準,適配德州儀器AM62A與愛芯元智M5X平臺,為海內外用戶提供了可靠的主動安全保障,堪稱輔助駕駛領域的“基礎款”。
面向L2+級別的市場,Nullmax推出了MaxDrive Standard行泊一體域控方案,該方案不僅達到了ASIL-D的最高安全等級,還集成了城市通勤輔助、記憶泊車等功能,已在多款車型上實現了前裝量產。在此基礎上,Nullmax還推出了MaxDrive Standard_Hyperlink艙駕一體域控方案,通過優化算力分配,將駕駛與座艙體驗深度融合,展現了電子電氣架構跨域融合的前瞻探索。
隨著比亞迪、長安等車企紛紛布局多模態、端到端技術,輔助駕駛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未來兩年,這場關乎體驗升級與市場份額的較量,或將徹底改變行業的格局。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Nullmax推出了更高規格的MaxDrive Plus城區輔助駕駛方案。該方案憑借視覺語言動作多模態大模型(VLA)實現了端到端架構的創新,無需高精地圖與激光雷達,就能在復雜城市場景中模擬人類駕駛邏輯。目前,該方案已適配英偉達的Orin X平臺,并積極與黑芝麻輔助A2000等國產芯片共建生態。
Nullmax的四套方案分別適配不同的細分市場,能夠滿足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同價位車型的需求,同時符合國內外的法律法規要求。通過統一的技術底座協同運作,Nullmax將“漸進式路線”更直觀地展現在市場上。
這一選擇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對行業發展規律和技術成熟度的深刻理解。Nullmax的創始人、CEO徐雷表示:“車的安全至關重要,我們需要足夠多的實車積累和數據驗證,才能保證從L2向L3,甚至L4方向發展。”
從技術驅動到數據驅動,自動駕駛的技術方案和技術路線正在快速迭代和演化。徐雷認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斷面臨新的挑戰和獲得新的認識,從而驅動技術的發展。Nullmax首席科學家成二康博士也表示,公司注重從量產中發現真實問題,以場景為導向進行AI研發,提前識別問題并進行預研,在量產過程中不斷實踐和迭代技術。
以視覺感知技術為例,Nullmax的視覺感知速度可達30幀/秒,相比激光雷達的10幀/秒具有明顯優勢,這極大地增強了車輛對環境的感知能力。同時,Nullmax還構建了一整套數據閉環系統,涵蓋數據的采集、標注、訓練、部署、驗證以及量產打磨。
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800萬像素攝像頭芯片供不應求的挑戰,徐雷持樂觀態度。他表示,盡管這可能是階段性挑戰,但憑借國內強大的供應鏈和生產制造能力,這一難題并非不可逾越。Nullmax正在構建平臺化的軟件技術架構,以靈活適配不同芯片,降低對單一芯片的依賴,確保輔助駕駛方案的持續推進與量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