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汽車行業憑借電動汽車的蓬勃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時刻。令人矚目的是,兩家中國汽車制造商首次躋身全球汽車制造商前十的行列,這一成就無疑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與此同時,歐洲汽車制造商也在積極應對市場變革。曾經,豐田的節油混合動力汽車在歐洲市場占據主導地位,讓歐洲同行們難以招架。然而,面對電動汽車的浪潮,歐洲汽車制造商開始加大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研發投入,以期在未來汽車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電動汽車的興起,讓許多傳統燃油車制造商感到擔憂。尤其是豐田的節油混合動力汽車,一旦其銷量達到某個臨界點,形成市場趨勢,對大眾等歐洲燃油車制造商來說,無疑將是一場災難。因為這些制造商在電動汽車技術上尚未具備足夠的競爭力。
然而,電動汽車的興起也為這些制造商帶來了新的希望。盡管在歐美市場,電動汽車的占比尚未超過兩成,但其迅速發展的勢頭卻給了他們喘息之機。電動汽車技術的模仿門檻相對較低,依靠現有的產業鏈,制造商們可以快速推出新車型,以應對市場變化。
在歐洲市場,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已經展現出了與豐田節油混合動力汽車較量的實力。數據顯示,2024年11月,德國市場的混動車型中,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占比超過一成。如果加上純電動汽車,那么電動汽車在德國市場的銷量與豐田節油混合動力汽車的差距已經不大。
在大眾的本土市場,電動汽車的增長勢頭尤為迅猛。歐洲純電動汽車銷量大增八成,大眾汽車從中受益匪淺。特別是去年底以來,特斯拉在歐洲市場遭遇挫折,大眾更是趁機搶占市場份額。在北美市場,大眾ID系列電動汽車也取得了6%的增長,成為大眾新的增長點,也是其抵御豐田節油混合動力汽車的關鍵。
面對電動汽車的興起,豐田也在迅速調整策略。盡管豐田章男等高管曾對電動汽車持批評態度,但豐田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發展卻毫不含糊。今年以來,豐田更是成立了中國研發團隊,負責在中國市場的電動汽車研發工作,并與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展開合作,實現電動汽車的中國化。
然而,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主導力量仍然是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前十大電動汽車品牌中,有九家是中國汽車企業,僅剩下的一家是特斯拉。豐田、大眾等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占比仍然較低,面臨著來自本土品牌的激烈競爭。
中國電動汽車不僅在國內市場快速發展,還開始大舉進軍國際市場。今年一季度,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量達到44.1萬輛,同比增長超過四成。電動汽車占中國汽車出口量的比例首次超過三成,成為中國汽車鞏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地位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