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車展的璀璨燈光下,今年的氛圍似乎多了一份冷靜與理智。曾經風靡一時的“無人駕駛”、“科幻出行”等夸張宣傳詞,如今已悄然轉變為更加務實的表述,如“組合駕駛輔助”、“明確功能邊界”。這一轉變的幕后推手,是4月16日工信部發布的一項新規。
新規明確要求汽車企業不得夸大和虛假宣傳智能駕駛功能,必須明確界定安全邊界和響應措施,嚴格履行告知義務。這一規定恰好在車展前夕發布,迅速成為車展期間的熱門話題。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在與媒體的交流中,也分享了他對智能駕駛安全和海外市場拓展的看法。
李云飛坦言,過去確實存在營銷過度的問題,PPT上的承諾夸張離譜,網絡宣傳更是大膽到難以置信。他認為,這種風氣對消費者、品牌乃至公共安全都極不負責任。工信部新規的出臺,對行業而言是一件好事,標志著智能駕駛領域將進入一個“階段性的夯實期”。在他看來,智能駕駛技術本身并未降溫,而是進入了冷靜打磨技術的階段。
比亞迪在今年年初以“智駕平權”理念在行業內掀起波瀾。李云飛指出,比亞迪在智駕領域的優勢,主要得益于三大方面:龐大的數據基礎、強大的研發團隊以及全球領先的規模效應。比亞迪搭載L2及以上智駕系統的車輛已超過400萬輛,這些數據涵蓋了各種駕駛場景,為算法迭代提供了關鍵支持。同時,比亞迪擁有5000人的智駕工程師團隊,一季度研發投入高達142.23億元,同比增長34.04%,確保了技術的持續升級。
在全球領先的規模效應下,比亞迪得以普及智能化技術并控制成本。盡管單車凈利潤有所提升,但李云飛表示,比亞迪的初衷是讓更多用戶體驗到電動車和智能駕駛,因此只需維持合理利潤水平。隨著新規的實施,智能駕駛進入規范發展階段,但汽車智能化的趨勢不可逆轉。李云飛認為,未來競爭的核心將是技術和產品,服務和營銷雖然可以學習,但技術和產品特別是技術,往往是難以復制的。
在上海車展開幕之際,比亞迪公布了一季度財報,營收和凈利潤均實現大幅增長。其中,海外新能源汽車銷售表現尤為亮眼,一季度銷量同比增長約110%,幾乎是整體增速的兩倍。李云飛透露,今年比亞迪將在海外增加兩款車型,其中騰勢已在歐洲發布,預計四季度正式上市。
面對中國汽車產業出口形勢的挑戰,如貿易壁壘升級等,李云飛表示,美國關稅政策對中國汽車品牌直接影響不大,而中歐電動車談判正在順利推進,政策環境向好。中長期來看,比亞迪計劃在海外建廠,推動當地就業、稅收和產值增長,對當地工業和產業起到拉動作用。目前,比亞迪已在匈牙利和土耳其建設生產基地,預計年產能可達50萬輛。
李云飛預計,2025年比亞迪海外銷量目標約為80萬輛,主要集中在東南亞、中南美洲和歐洲三大區域,這三個市場的銷量貢獻將基本持平。隨著汽車智能化浪潮的推進和營銷風潮的冷卻,真正的競爭才剛剛開始。比亞迪清醒地認識到,技術領先、產品扎實和穩步出海,將是智能汽車下半場競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