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市場的不斷演進,新能源車型正逐步占據主導地位。據乘聯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了512.7萬輛,同比增長6%。其中,新能源車銷量尤為亮眼,共計售出242萬輛,同比增長高達36.4%,占比已接近半壁江山,達到了47.2%。
新能源車市場的繁榮背后,消費者對于車輛輔助駕駛功能的關注度也日益提升。杭州的小陳近期在考慮購買新能源車時,發現銷售人員在試駕過程中重點介紹了輔助駕駛功能,甚至暗示在駕駛過程中可以偶爾放松。然而,近期發生的多起新能源車事故卻讓人對這一功能產生了質疑,特別是在動力電池遭遇碰撞時可能引發的起火或燃爆問題。
面對這一系列問題,監管部門終于出手。工信部等部門近期發布了相關文件,旨在規范輔助駕駛功能的測試與宣傳,并對動力電池的安全性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以期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上,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強調了車企需嚴格遵守《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的要求。會議指出,車企應充分進行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嚴禁夸大和虛假宣傳,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
為了進一步規范市場,工信部還提出了一系列強制性要求,包括禁止將用戶作為測試對象、禁用代客泊車等功能,并建議統一使用“組合輔助駕駛”的表述。這些措施旨在降低因輔助駕駛功能誤用而引發的安全風險。
此前,一些車企在宣傳新推出的輔助駕駛功能時,曾鼓勵大量用戶參與公測,然而在實際測試過程中,車主們發現了諸多安全隱患。例如,某車企舉辦的“智駕大師賽”中,一位車主在長時間使用輔助駕駛功能后發生了嚴重追尾事故,車輛報廢,人也受了重傷。這種將用戶當作測試對象的行為,不僅存在安全隱患,更是對用戶的不負責任。
在宣傳方面,許多車企也涉嫌夸大其輔助駕駛功能,使用“自動”“自主”“高階智駕”等詞匯,導致消費者對車輛輔助駕駛能力產生誤解。為此,會議建議統一使用“組合輔助駕駛”的表述,以避免誤導消費者。同時,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指出,部分駕駛人因對輔助駕駛功能認知不足,誤以為其等同于自動駕駛,從而引發了多起交通事故。
對于動力電池的安全問題,工信部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被譽為“史上最嚴”。新國標不僅修訂了熱擴散測試的技術要求,還新增了底部撞擊測試和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這些測試旨在確保動力電池在遭遇各種極端情況下的安全性。
動力電池新國標將于2026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而主流動力電池企業和車企已紛紛掌握了相應的技術。其中,寧德時代早在2020年就推出了第一代無熱擴散技術的電池,提前滿足了新國標的要求。吉利則表示,新國標中新增的電池底部撞擊測試標準正是由其牽頭制定,彰顯了其在安全方面的嚴格標準。
對于消費者而言,在購買新能源車時,除了關注車輛的輔助駕駛功能外,還應關注其搭載的動力電池的生產廠家。大品牌廠家往往擁有更為雄厚的技術實力,碰撞后出現起火、爆炸的概率相對較低。因此,消費者在購買時應謹慎選擇,確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