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近日宣布,其升級版“星艦”火箭在最新測試中遭遇意外,助推器在測試過程中發生爆炸,具體原因仍在調查中。實時視頻畫面顯示,爆炸發生在測試關鍵階段,引發業界對項目進展的廣泛關注。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航天運輸系統,“星艦”由“超級重型助推器”與“上部飛船”組成,總高度達121米,滿載起飛推力約7600噸,相當于15架波音747同時升空。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50噸,遠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發射系統。項目負責人馬斯克曾公開表示,該系統的目標是構建低成本、高頻次的太空運輸網絡,涵蓋從“星鏈”衛星部署到月球、火星載人任務,甚至實現地球表面點對點超高速運輸。
為推進這一宏偉計劃,SpaceX已投入超過50億美元資金。其中,得克薩斯州博卡奇卡的“星基地”建設耗資約30億美元,佛羅里達州新建發射設施預計追加18億美元。每次試飛成本高達數千萬美元,被業內形容為“以巨額資金換取技術突破”的冒險實驗。支持者認為,若“星艦”實現完全復用,單次發射成本有望降至數百萬美元,接近大型客機跨洋航班費用;但質疑者提醒,這種高風險創新模式仍存在不確定性。
今年10月13日晚,第二代“星艦”在博卡奇卡發射場完成第11次試飛,實現重大突破。火箭起飛后成功分離,沖出大氣層后安全返回地球,最終精準落入墨西哥灣海域。此次試飛標志著“星艦”首次完成發射到受控落水的完整閉環,被業內視為二代版本的“畢業考核”。
此前十次試飛中,“星艦”經歷了從低空跳躍到全尺寸軌道級飛行的技術迭代。盡管前九次試飛均以爆炸或解體告終,但每次失敗都為推進、分離、熱防護等關鍵系統提供了寶貴數據。例如今年6月的第10次試飛中,飛船雖成功重返地球并在海面軟著陸,但仍因部分結構受損未能完全達標。
第11次試飛中,“星艦”搭載了升級后的猛禽2號發動機,采用更輕量化結構與強化隔熱瓦系統。測試重點包括高溫再入大氣層時的防熱性能、隔熱瓦密封技術、發動機二次啟動能力以及載荷釋放系統的可靠性。此次成功驗證了多項關鍵技術,為后續載人登月及火星任務奠定了基礎。
盡管“星艦”項目仍面臨技術挑戰,但其突破性進展已使其成為全球商業航天領域的標桿工程。從持續爆炸到逐步實現可控回收,SpaceX通過“快速迭代、風險容忍”的模式,正在重新定義人類探索太空的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