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近日取得重大突破,其國際研究團隊首次通過觀測證實,由黑洞與伴星相互作用形成的微類星體具備將宇宙線加速至“膝”及以上高能量的能力。這一發現為探索宇宙線起源機制提供了關鍵證據,相關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與《科學通報》英文版。
在11月16日舉行的成果發布會上,“拉索”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臻院士詳細介紹了研究進展。研究團隊通過分析“拉索”收集的宇宙線數據,發現微類星體噴流系統產生的極端物理環境能夠高效加速帶電粒子,使其能量突破傳統認知的“膝”閾值。這一現象直接關聯了宇宙線能譜特征與特定天體活動,為破解學界長期爭論的宇宙線“膝”形成機制提供了觀測依據。
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拉索”位于海拔4410米的四川稻城海子山,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先進的探測技術,成為全球最靈敏的宇宙線觀測裝置之一。此次研究依托“拉索”的超高能伽馬射線探測能力,首次在觀測層面將“膝”結構與黑洞噴流系統建立聯系,標志著人類對宇宙極端物理過程的認識邁入新階段。
該成果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全球20余個科研機構共同完成。研究團隊通過多波段觀測數據交叉驗證,排除了其他天體源的可能性,最終確認微類星體噴流是驅動宇宙線加速的核心機制。這一發現不僅深化了對黑洞活動影響宇宙演化的理解,也為未來高能天體物理研究開辟了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