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武漢舉辦的2025移動通信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一場聚焦空天地一體衛星互聯網創新應用的分論壇引發行業高度關注。中國電信在會議期間宣布,正式啟動"天通+北斗"國產星基高精度定位服務的試商用運營,這項突破性技術將填補我國在自主可控、低成本星基定位服務領域的空白,為北斗系統的規模化應用注入新動能。
該系統依托"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網絡,聯合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攻克多項技術難關,成功構建全國產化的星基導航增強體系。其核心優勢在于突破地面網絡限制,通過天通衛星直接廣播增強信號,在衛星覆蓋范圍內實現厘米級定位精度與分鐘級收斂速度。這項技術特別針對偏遠山區、海洋、低空及低軌道等網絡覆蓋薄弱區域設計,可滿足測量測繪、農業機械自動駕駛、智能導航、海洋工程監測等二十余個行業場景的需求。
在應用場景拓展方面,系統已形成覆蓋海陸空天的立體化服務能力。海洋領域可支持動力定位、氣象監測與海上施工;低空經濟領域能賦能無人機巡檢、物流配送與通用航空;地面交通方面則為智能駕駛提供高精度導航保障。據技術團隊介紹,系統采用天地一體化的融合架構,將衛星通信能力與北斗定位技術深度整合,構建起全天候、全地域的數字時空服務網絡。
會議現場匯聚了產學研各領域權威力量。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級巡視員王鵬在致辭中強調,該技術的突破標志著我國在衛星互聯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中國電信衛星公司總經理張新透露,企業正以衛星公司為主體,加速布局星地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衛星服務向民生領域深度滲透。來自中國信科集團、航天科技五院、華為、中興等企業的代表,就技術標準制定、產業生態構建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技術攻關團隊核心成員、天通一號衛星系統副總設計師王五兔指出,系統采用全國產化技術路線,從衛星載荷到地面終端實現完全自主可控。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李子申補充道,通過智能算法優化,系統在復雜環境下的定位穩定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電信北斗技術創新中心副總經理張濤現場演示了系統在農業機械自動駕駛中的實際應用效果,顯示定位偏差控制在3厘米以內。
隨著試商用服務的啟動,中國電信同步開放生態合作平臺,已與多家設備制造商、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達成戰略合作。據透露,首批合作終端將于2025年第二季度投入市場,覆蓋車載、船載、便攜式等多類型設備。這項技術的商業化應用,不僅將重塑定位導航產業格局,更為我國構建自主可控的綜合PNT體系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在保障國家時空信息安全方面具有戰略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