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工智能領域迎來新動態,阿里宣布其個人AI助手“千問APP”正式開啟公測,且免費向用戶開放,這一舉措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戶關注。與此同時,百度披露的AI業務收入同比大幅增長消息,進一步點燃了AI應用板塊的市場熱情,相關概念股在18日集體走高。
當前,國內AI應用市場呈現出“規模快速擴張與格局分化并存”的態勢。月活躍用戶規模突破7億,多個億級用戶量的APP涌現,標志著AI應用已從早期的技術探索階段,邁入大眾廣泛使用的普及階段。在這一市場中,頭部企業憑借強大的模型研發能力和完善的生態體系,占據了流量優勢;而中小開發者則選擇深耕垂直領域,尋找發展機會,形成了“通用型與垂直型”并存的二元市場格局。
這一市場格局的變化,意味著AI領域的競爭焦點已從“模型性能比拼”轉向“應用價值實現”。隨著國產大模型與海外領先水平的差距縮小至3至6個月,單純的技術參數競爭已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壁壘。將先進技術轉化為用戶能夠切實感受到的價值,成為企業脫穎而出的關鍵。阿里巴巴千問APP的公測,正是這一趨勢的生動體現。
在當前的產業競爭中,場景深耕能力和差異化價值供給成為新的分水嶺。當多數AI應用仍停留在提供通用助理、信息檢索等基礎功能時,能否精準解決特定場景下的核心問題,成為衡量產品生命力的重要標準。例如,垂直領域的AI智能體通過提高客服響應準確率、縮短理賠處理時間等方式,為用戶創造了實際的經濟效益,而非僅僅追求“全能”的表面效果。
用戶體驗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將抽象的技術能力轉化為用戶能夠直接感知的使用價值。只有讓用戶在高頻使用的場景中感受到效率的提升或體驗的優化,AI應用才能突破同質化競爭的困境,建立起長期穩定的用戶基礎。
競爭重心向用戶體驗的轉移,是技術發展趨同與市場需求升級的雙重結果。從技術層面看,中美領先AI模型的性能差距已縮小至0.3%,單純的模型迭代難以形成差異化優勢,行業不得不從“技術內卷”轉向“應用落地”;從市場層面看,AI應用要真正融入大眾生活,必須跨越“實用價值門檻”,滿足用戶對解決實際問題和使用便捷性的需求。
當前,AI應用發展面臨的主要瓶頸在于技術能力不足和生態整合不夠。技術上,多數應用在復雜推理、多輪對話等場景下存在明顯缺陷,如多工具調用時易出現卡頓、狀態信息丟失等問題,難以完成跨步驟的復雜任務;生態層面,數據孤島和接口不統一導致應用難以與外部服務實現聯動,無法形成完整的解決方案。相比之下,用戶認知和習慣的培養已不是主要問題,真正制約AI應用發展的是“技術無法滿足需求”和“生態無法連接場景”,這導致88%的AI概念驗證項目未能實現規模化部署。
盡管阿里等頭部企業在底層算力上投入巨資,如阿里3800億元的基建投入,標志著底層算力競爭進入“超大規模、超高投入”階段,但這并不意味著用戶體驗競爭就是一場“資源消耗戰”。頭部企業的優勢在于通用平臺和基礎設施,而中小廠商仍有明確的發展機會。
中小廠商可以聚焦“專業、狹窄、深入”的垂直領域,如法律文書起草、保險理賠等,這些領域需要深厚的行業知識和經驗積累,而非單純的算力堆砌。同時,挖掘大廠尚未覆蓋的細分痛點,通過提供精準的解決方案,垂直領域的AI智能體已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如實現98%的客服準確率等亮眼成績。
對于新進入者而言,關鍵在于避開通用賽道的正面競爭,通過場景深耕和差異化體驗構建自己的競爭壁壘,而非盲目比拼基礎設施投入。具體而言,一是要錨定垂直場景,放棄打造通用AI助手的幻想,聚焦某一行業或細分場景的核心痛點,通過積累行業數據和專業知識構建壁壘;二是要將“生態適配”納入產品核心設計,確保產品能夠端到端地完成用戶任務,而非僅提供碎片化的功能,這是實現突圍的關鍵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