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計算領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熱潮,全球科技巨頭與科研機構紛紛加大投入,推動這一革命性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其中,量子處理單元(QPU)作為量子計算機的核心組件,成為各方爭奪的技術高地。QPU基于量子疊加與糾纏原理,其算力隨量子比特數呈指數級增長,被視為突破經典計算極限的關鍵。
量子計算的技術路徑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一類是以超導量子、硅半導體量子為代表的“人造粒子”路線,另一類是以離子阱、中性原子、光量子為代表的“天然粒子”路線。前者依托現有集成電路技術,可擴展性強,但面臨量子門保真度與比特控制的挑戰;后者比特全同性好、邏輯門精度高,卻在大規模系統構建上存在瓶頸。目前,兩大路線并行發展,共同推動量子計算技術快速迭代。
在商業化探索中,量子計算與人工智能的融合被視為下一代計算革命的核心方向。量子計算有望突破AI模型訓練的算力瓶頸,提升算法效率;而AI則能在量子控制、誤差校正、算法設計等方面反向賦能,為量子系統的穩定性提供解決方案。例如,谷歌曾用量子人工智能優化糾錯碼,未來量子計算機成熟后,將為AI提供算力支持。QPU的理論功耗低于經典處理器,混合系統被視為降低智算數據中心能耗的有效路徑。
作為AI領域的領導者,英偉達在QPU領域布局深遠。公司早在2022年便啟動經典-量子混合計算機項目,提出構建GPU-QPU低延遲連接架構與統一編程模型。其核心技術工具包cuQuantum已實現商用,被亞馬遜云科技、Menten AI等機構應用于量子電路模擬與藥物研發優化。在近期的大會上,英偉達推出NVQLink,實現量子計算機QPU和GPU的直接通信,延遲低于4.0微秒,吞吐量高達400 Gb/s。這一技術突破為量子糾錯提供了關鍵支持,因為量子態極其脆弱,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檢測和修正。
英偉達還推出了開源量子-經典混合計算軟件平臺CUDA-Q,被定位為“量子計算的CUDA”。該平臺允許在單個量子程序中協同計算GPU、CPU和QPU資源,顯著降低量子計算開發門檻。通過CUDA-Q,英偉達已連接德國于利希中心、日本ABCI-Q等超算系統,構建QPU與GPU協同計算生態。在這一架構中,QPU負責執行量子算法核心模塊,經典處理器處理數據預處理與結果優化。
中國在量子計算領域同樣表現亮眼,多條技術路線齊頭并進。玻色量子專注于光量子技術路線,已完成六輪融資,并在金融、通信、生命科學等領域進行市場化探索。例如,公司與藥企合作推進生命科學應用,與華夏銀行、平安銀行開展金融風控合作。圖靈量子同樣采用光量子路線,四年內完成五輪融資,并依托上海交大無錫光子芯片研究院建設國內首條光子芯片中試線,總投資6.5億元。中試線的關鍵設備已于2024年1月進場,標志著中國在光子芯片領域邁入實質性產業化階段。
國盾量子則選擇超導路線,其量子計算相關負責人表示,量子計算與AI的結合將產生“1+1>2”的效果。目前,全球已有4臺量子計算機實現量子優越性,包括中國的“九章”光量子計算機和“祖沖之”超導量子計算機系列。中國移動近期發布“五岳量智”量子人工智能平臺,并推出量智融合算力開放計劃,顯示其對量子技術的進一步布局。自2019年以來,中國移動已牽頭承擔多項重大科研任務,攻關量子科技相關的基礎軟件和應用算法。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表示,預計通過5-10年時間解決量子計算糾錯問題,到2035年或2040年構建出容錯的通用量子計算機構。中國量子計算產業的多路線并進,特別是光量子技術路線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量子計算的商業化進程,也為后摩爾時代的計算技術變革提供了重要支撐。隨著光子芯片技術的突破和量子計算應用的拓展,中國有望在這一領域占據全球領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