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近日迎來重要里程碑——第50萬輛整車正式下線。自2024年4月啟動交付以來,這家新能源車企僅用19個月便刷新行業紀錄,成為全球最快達成該規模的新品牌。這一突破不僅彰顯其產能爬坡的強勁勢頭,更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效率與創新領域的持續突破。

從交付節奏看,小米汽車呈現“加速跑”態勢。2024年10月,其第10萬輛整車下線耗時230天,創下國內新勢力最快紀錄;進入2025年后,單月交付量多次突破4萬臺,10月更以48,654輛的成績刷新單月紀錄,年度累計交付量已逼近35萬臺目標。據企業披露,2025年全年交付量預計將超過40萬臺,較年初目標大幅上調。
產能擴張與技術創新構成雙輪驅動。目前,小米汽車一二工廠已實現滿產,月產能突破6萬臺,依托超過700個工業機器人,壓鑄、沖壓等關鍵工藝實現100%自動化,單車下線時間壓縮至76秒。更值得關注的是,三期工廠與武漢工廠將于2026年下半年投產,屆時年化產能將達120萬臺,第100萬輛整車有望在2026年8月前下線。這種“建設即滿產”的擴張模式,在制造業中極為罕見。
在財務表現上,小米汽車同樣交出亮眼答卷。2025年9月,企業實現盈利,從交付到盈利僅用17個月,遠短于理想汽車的4年與問界汽車的2年。多家機構預測,其第三季度盈利規模約7億元,這一成績建立在SU7和YU7兩款純電車型基礎上,兩款車單車均價維持在25萬元以上,顯示出高端化戰略的初步成功。
技術投入方面,小米汽車延續“科技為本”的鐵律。2025年全年研發費用預計達320億至330億元,重點布局AI與智能制造融合。企業創始人雷軍在現場強調,安全是基礎,交付是核心,未來將通過三大路徑持續突破:一是強化安全與交付體系,二是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三是深化AI與智能制造協同。他特別提到:“用戶期待是前進動力,小米將以行動回應市場關切。”

國際化布局方面,小米汽車已制定明確路線圖。2027年,企業將依托“人車家全生態”戰略進軍歐洲市場,通過智能終端與汽車的生態協同,構建差異化競爭力。隨著產能向百萬臺級攀升,如何平衡訂單需求與供應鏈穩定性,將成為其下一階段的關鍵挑戰。行業觀察人士指出,小米汽車正以“中國速度”重塑全球新能源產業格局,其模式或為后來者提供重要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