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品牌傳播的節奏不斷加快,短視頻、碎片化內容成為主流,但一場關于傳播生態的悄然變革正在發生。中長內容媒介,如播客與大屏,正逐漸回歸品牌傳播的核心舞臺,尤其是頭部與奢侈品牌,開始在這些領域布局,尋找與用戶深度溝通的新路徑。
近年來,播客與大屏的崛起并非偶然。以播客為例,Prada、LOEWE等奢侈品牌紛紛開設中文播客頻道,頭部播客的廣告數量顯著增長。大屏端同樣如此,B站OTT(智能電視端)的奢侈品客戶數量今年明顯上升,愛馬仕、香奈兒等品牌的廣告頻繁出現在用戶視野中。艾瑞咨詢的統計顯示,OTT端是今年奢侈品投放增長最快的渠道,同比增長15.5%。這一趨勢表明,品牌傳播正在從“短平快”向“深且精”轉變。
播客與大屏的價值,不在于廣覆蓋,而在于精準篩選人群。用戶主動選擇播客或打開大屏時,往往帶著明確的興趣與需求,這種“主動篩選”本身就是一道門檻。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的統計顯示,播客聽眾中18-35歲占比超83%,白領占45%,近六成集中于一線及新一線城市;而OTT大屏端,25-44歲用戶占比超過七成,近九成智能電視家庭用戶月收入在萬元以上。這群人消費力強、主觀選擇權高,且因價值觀聚合,是品牌最值得溝通的核心受眾。
以B站為例,魯豫與易立競的播客《漫談》播放量達450萬,許多觀眾不僅從頭看到尾,甚至反復觀看。這種深度內容的吸引力,源于用戶對價值觀的認同。品牌通過選擇合適的播客或垂類UP主,相當于直接進入了一個已完成價值篩選的社群,與目標用戶建立深度連接。媒介平臺不再只是傳播渠道,而是興趣社群的組織者,品牌則通過這些平臺,精準觸達高價值人群。
找到對的人之后,品牌還需要在對的情緒里出現。用戶打開播客或大屏時,往往處于主動、沉浸、愿意接納的狀態,此時品牌無需“搶注意力”,只需“借注意力”溝通。例如,一位用戶在B站大屏上看完戶外大片后,看到香奈兒蔚藍香水的廣告,廣告的畫面與前一個視頻的氛圍完美銜接,讓他在后續購物時第一時間選擇了這款香水。這種“情緒錨點”效應,讓品牌廣告成為場景氛圍的延續,而非打擾。
頭部品牌對播客與大屏的熱情,源于媒介屬性與品牌調性的雙向匹配。大屏的視覺沖擊力與沉浸感,能最大化呈現品牌的質感。例如,高級珠寶的工藝細節在小屏上難以展現,而大屏的開闊視野與高畫質則能放大這些微小之處。蘋果在B站OTT投放的新春片《想和你一起聽聽歌》,用iPhone 16 Pro拍攝,大屏播放時,光影層次、音樂張力與情緒傳遞都被完全釋放,品牌調性得以充分展現。
播客則是品牌調性的文化錨點。LOEWE在《羅意威調頻》中探討女性、創作與手工藝的精神;山下有松在《山下聲》中邀請周軼君、文淇聊女性“隨心流浪”,與蔣奇明探討自我成長。這些內容并非直接賣貨,而是輸出一種世界觀,將品牌錨定在特定的文化坐標上。即便品牌只是出現在節目口播中,只要節目有品位、有智識,也能為品牌蓋上“品味認證章”,完成無形背書。
播客與大屏的傳播路徑,注定難以在短期轉化上與短視頻抗衡,但它們更像是在用戶心里種下一顆種子,用質感與調性換取認同。對于重視品牌資產、強調長期建設的品牌而言,這是理想的溝通場域。隨著用戶消費觸點的多元化,每一塊屏幕、每一種內容形態,都在精準對位不同的用戶場景與心智模式。碎片化內容讓人高效,深度內容則讓人重新與自我連接,品牌也因此獲得被理解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