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來自太陽系外的神秘訪客——3I/ATLAS彗星,正引發全球科學界的強烈關注。這顆被證實為人類有記錄以來第三個闖入太陽系的星際天體,其獨特的起源與行為特征,為天文學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動員了包括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在內的15個探測任務,對這顆彗星展開密集觀測,試圖揭開其跨越星際的奧秘。
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副局長尼基·福克斯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此次觀測突破了多臺科學儀器的常規能力極限,甚至遠超其原始設計目標。她表示:“我們抓住這一轉瞬即逝的機會,只為獲取對這位星際旅行者的珍貴一瞥。”針對網絡傳言稱該天體可能是“外星飛船”的猜測,NASA官員明確證實,3I/ATLAS在形態與行為上均符合彗星特征,所有證據均指向其彗星本質。副局長阿米特·克沙特里亞進一步解釋,盡管它來自太陽系外,但其揮發二氧化碳與水的行為與典型彗星一致,只是二氧化碳揮發比例顯著高于水,這一特性極具研究價值。
觀測數據顯示,這顆彗星的核心被一層由塵埃與冰粒組成的云團包裹,形成模糊的白色球狀結構,即彗發。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與SPHEREx空間望遠鏡的紅外觀測揭示了其深層成分:彗發中檢測到大量二氧化碳氣體,而彗核中除二氧化碳外,還存在水冰。NASA太陽系小天體首席科學家湯姆·斯塔特勒指出,這種成分比例與太陽系內彗星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鎳蒸氣的異常釋放現象更令人困惑——當彗星仍遠離太陽時,其氣體中竟檢測到發光的鎳蒸氣,而該距離處溫度本不足以使物質揮發。更奇特的是,3I/ATLAS的鎳含量遠高于鐵,這一現象亟待進一步研究。
多平臺協同觀測是此次研究的關鍵。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于10月2日拍攝的圖像顯示,當時彗星距探測器約3100萬公里,其搭載的高分辨率相機清晰捕捉到彗發的模糊輪廓。而韋布望遠鏡憑借其卓越的深空觀測能力,或將成為最后一臺目送3I/ATLAS離去的航天器——即使其他探測器已無法追蹤目標,JWST仍有望持續捕捉其微弱信號。NASA天體物理學部代理主任肖恩·多馬加爾-戈德曼強調,此類星際天體造訪太陽系實屬罕見,其動力學特性與物質組成數據將幫助科學家反演系外恒星系統的形成環境,例如“遠古塵埃與太陽系物質的直接對比研究,可能揭示不同恒星系統的物質基礎差異”。
盡管科學家已確認3I/ATLAS的星際起源,但其尺寸仍未能精確測定,估算直徑介于數百米至數公里之間。濃厚塵埃云嚴重阻礙了對彗核形態的解析,而其最引人遐想的起源之謎仍未解開。福克斯總結道:“它的非凡魔力正源于星際身份——這顆古老彗星必然與太陽系內天體存在本質不同。”隨著更多觀測數據的積累,人類對這顆星際訪客的認知,或將改寫我們對宇宙的既有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