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松江區貴德路的一排紅底白邊五層建筑,近日被正式認定為第七批國家工業遺產。這座始建于1960年的建筑群,作為上海航天精密機械研究所的核心區域,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從萌芽到壯大的艱辛歷程。如今,它不僅持續承擔科研功能,更通過文化活化項目向社會傳遞航天精神。
建筑群的建設始于中國航天事業初創階段。面對技術封鎖、物資匱乏的困境,首批航天工作者提出"邊基建、邊學習、邊試制"的特殊工作方針,僅用三個月便完成主體工程。這種攻堅克難的精神貫穿于后續發展:1963至1966年間,這里成功研制11枚T-7A氣象火箭和5枚生物試驗火箭,其中生物火箭最大飛行高度達125公里,不僅完成我國首次電離層探測,更實現動物太空往返的突破,為載人航天工程奠定技術基礎。1969年啟動的"701工程"在此集中攻關,最終促成風暴一號火箭實現我國首次"一箭三星"發射。
這片建筑群承載著中國航天人的集體記憶。"兩彈一星"元勛王希季、中國工程院院士梁晉才等領軍人物曾在此工作,朱大先、趙阿狗、唐建平三位全國勞模也在此成長。數代航天人將設計圖紙轉化為實體產品,累計完成數千項關鍵部件研制,其研發的高強輕合金材料已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船舶等高端制造領域。
作為上海航天發源地之一,該研究所現隸屬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承擔著箭體結構研發和大型環境試驗等核心任務。在保持科研生產功能的同時,建筑群已形成"一樓一室一廊一館"的文化空間布局,通過線上直播、專題展覽等形式開展航天科普教育。針對青少年群體設計的綜合素養提升項目,將歷史故事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讓航天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活力。這座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工業遺產,正以全新方式續寫著中國航天的傳奇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