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中國首個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的空間基礎設施,正加速在非洲國家落地生根,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武漢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姜衛平在近日舉行的國際科技合作論壇上透露,這一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在非洲多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并產生顯著效益。
在武漢舉辦的2025中非創新合作與發展論壇上,來自中國與非洲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科技賦能非洲現代化的實踐路徑。論壇期間,北斗系統在非洲的多元化應用案例成為焦點話題。據介紹,北斗是全球唯一同時提供星座標準服務、天基廣域增強、精密單點增強及地基增強PNT(定位、導航、授時)服務的衛星導航系統,其技術優勢正通過國際合作轉化為非洲發展的實際成果。
截至2023年底,北斗系統已納入民航、海事、移動通信、國際搜救等10余個國際組織標準體系。姜衛平指出,國際標準的認可為北斗全球化應用掃清了障礙,目前已有138個國家用戶采用中國北斗產品、技術及服務,應用場景從傳統導航擴展至農業、交通、測繪等多個領域。他強調,衛星導航作為全球公共資源,多系統兼容互操作是大勢所趨,北斗的星基增強、地基增強及短報文通信功能,為其跨時空、跨行業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非洲大陸,北斗技術正深刻改變傳統產業模式。中非農業合作項目中,植保無人機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完成農田測繪、水稻播種及除草劑噴灑等作業,農藥噴灑效率提升數倍;塞內加爾將北斗自動駕駛系統裝備于大中型拖拉機,實現耕、種、管、收全流程智能化,農機作業效率顯著提高;該國捷斯圖巴高速公路建設期間,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全程參與路面施工管控,確保工程精度與進度。
姜衛平表示,北斗系統不僅助力非洲國家提升基礎設施水平,更通過技術賦能推動“換道超車”。他透露,未來中非將合作構建新一代地基時空基準框架,該框架既統一標準,又能兼容各國傳統坐標體系,為非洲數字化發展奠定基礎。目前,北斗在非洲的應用已從單一領域向綜合解決方案延伸,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