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獎得主、深度學習領域泰斗楊立昆近日在社交平臺宣布,將于年底結束在meta的十二年職業生涯,轉而創立一家專注于先進機器智能(AMI)研究的初創企業。新公司旨在開發能夠理解物理世界、具備持久記憶、推理能力及復雜動作規劃的系統,這一目標與其長期倡導的AMI理念一脈相承。
楊立昆在聲明中透露,新項目將突破傳統網絡數據分析框架,通過整合物理世界多維信息構建更真實的認知模型。meta已確認將成為其戰略合作伙伴,雙方將保持技術協同。這位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的研究者特別提到,其提出的AMI框架聚焦于常識推理、可控性及安全性,這與當前主流大模型路徑形成鮮明對比。
內部人士指出,meta近期戰略調整是促成此次離職的關鍵因素。自Llama 4模型市場表現不及預期后,公司CEO馬克·扎克伯格大幅削減基礎研究投入,轉而組建"超級智能"團隊。該團隊由28歲的Scale AI創始人汪滔領銜,吸納了前GitHub CEO納特·弗里德曼及OpenAI前研究員趙晟佳等頂尖人才,采用封閉式開發策略,與楊立昆主導的開源路線產生根本分歧。
人事震蕩早有預兆。今年10月,meta AI部門裁撤600余名研究人員,其中包括多位FAIR實驗室創始成員。該實驗室由楊立昆于2013年創立,曾開發出PyTorch等開源框架,其創建被視為楊立昆最重要的非技術成就。知情人士透露,新團隊已接管Llama模型開發工作,而楊立昆近半年鮮少參與核心項目討論。
學術界對楊立昆的轉型普遍持樂觀態度。其提出的V-JEPA V2視頻預測模型已展現突破性進展,該模型通過抽象表示學習物理規律,而非簡單像素預測,被視為通向AMI的重要里程碑。在巴黎VivaTech 2025大會上,楊立昆曾演示該模型對人類行為的精準預測,引發行業高度關注。
技術路線之爭折射出AI產業深層矛盾。meta持續加注基礎模型研發,今年已投入超百億美元;而楊立昆團隊主張開發專用領域智能系統,強調可解釋性與可控性。這種分歧在社交平臺引發激烈討論,部分網友認為新公司或將開辟"第三代AI"新范式,另一些觀點則質疑其商業化可行性。
隨著楊立昆的離開,meta AI迎來重大轉折點。原FAIR實驗室成員或轉崗至超級智能團隊,或跟隨創始人創業,人才流失可能影響公司長期技術儲備。不過,保持合作伙伴關系意味著雙方仍將在特定領域保持協作,這種"競合"模式或為AI發展提供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