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屆高交會上,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憑借“膜力無限”項目成為全場焦點。一臺機械臂在90秒內精準完成手機貼膜,成品完美率高達99%,引得海外采購商紛紛駐足洽談合作。這一場景背后,是這所職業本科院校在應用科研領域的深厚積淀。
作為中國高職教育的標桿院校,深職大此次攜28個創新項目亮相高交會,每個項目都直擊產業痛點。從半導體芯片封裝材料到航運安全智能設備,從氫動力救援裝備到醫療康復機器人,這些成果既展現了硬核技術實力,更凸顯了成果轉化的市場價值。近五年間,學校累計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35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483項,直接參與破解3項“卡脖子”技術難題,服務中小企業超過2500家。
與傳統高校不同,深職大的科研路徑始終圍繞“有用”展開。其研發的半導體芯片先進封裝光刻膠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邊緣智能一體機通過船舶軌跡預判和船臉識別技術保障航運安全,氫動力飛行救援艇和上肢康復外骨骼機器人則同時回應了產業升級和民生需求。這些成果不僅打破國際技術壟斷,更遠銷19個國家,創造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種獨特的科研生態為學生提供了遠超課堂的成長機會。在深職大,學生不是科研的旁觀者,而是真正的參與者。專科生團隊憑借“膜力無限”項目跨級斬獲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金獎,產品出口19國、營收超3600萬元;汽車學院畢業生譚天雨通過比亞迪定向培養計劃,三年內申請14項專利,完成了從農村學子到工程師的蛻變。這些案例證明,職業教育的育人質量可以通過科研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質的提升。
深職大的實踐打破了“職業教育重技能輕科研”的固有認知。其成功表明,高校科研應聚焦產業急需的實用創新,而優質的科研資源和產業資源結合,能讓職業教育培養出兼具扎實技能和創新思維的高素質人才。這種模式不僅為學生打開了就業市場的上升通道,更為中國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