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近日公布了最新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其營收與凈利潤均實現顯著增長。報告期內,公司總營收達到1131.2億元,同比增長22.3%;經調整凈利潤為113.1億元,同比增幅高達80.9%。這一成績反映出小米在多元化業務布局下持續穩健發展的態勢。
智能手機業務方面,當季收入為460億元,同比下降3.1%。這一波動主要源于平均售價(ASP)的調整——受境外市場價格下滑影響,ASP從去年同期的1102.2元降至1062.8元,降幅為3.6%。不過,中國大陸高端機型出貨量占比的提升部分抵消了這一壓力。出貨量方面,全球總量微增0.5%至0.433億部,主要得益于境外市場的增長。
當前,全球內存市場正經歷一輪由AI驅動的周期性波動。自2025年以來,存儲芯片價格持續攀升,涵蓋DRAM、NAND等上游產品及下游終端應用,漲幅遠超歷史平均水平。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分析中指出,本輪漲價與以往周期不同,其根源在于AI技術推動的高性能計算需求爆發,導致供需失衡且持續時間較長。預計第四季度價格漲幅將進一步擴大。
內存成本上升對消費電子行業構成挑戰。盧偉冰坦言,手機、平板等存儲密集型產品的毛利率將承受壓力,全行業需共同應對這一課題。可能的應對策略包括調整產品定價、優化產品結構,以及根據成本周期靈活管理庫存——在漲價前增加儲備、降價時減少持有。他同時提醒,若終端零售價格上調,可能引發市場需求收縮,但具體影響程度尚難預測。
全球手機市場格局雖已趨于穩定,但本輪內存漲價仍可能引發階段性震蕩。盧偉冰分析稱,不同廠商的成本消化能力存在差異,平均售價較低的品牌受沖擊更為明顯。在國內市場,競爭格局尚未固化,廠商間差距較小,此輪漲價將加劇行業洗牌,資金實力與供應鏈話語權成為關鍵考驗。供應商合作策略的調整,也將進一步影響市場動態。
從市場節奏看,第三季度行業主要處于消化前期庫存階段,第四季度將直面高價內存帶來的成本壓力。盧偉冰認為,這一周期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可能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廠商需在資金儲備與供應鏈協同上做好準備,以應對潛在的市場波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