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近日宣布,其最新款Apple Watch Series 11與Apple Watch Ultra 3的鈦金屬表殼已全面采用3D打印技術制造。這項突破性工藝不僅使原材料消耗量較傳統方法減少一半,還為蘋果實現2030年前碳中和目標提供了重要支撐。據測算,僅2025年就已節省400噸鈦原料,相當于減少數千噸碳排放。
在蘋果位于中國的精密制造工廠內,數十臺配備六激光振鏡系統的3D打印機正24小時運轉。每臺設備需通過超800次逐層打印才能完成單個表殼,過程中需將固態鈦原料霧化成直徑僅50微米的粉末——相當于人類頭發直徑的1/5。工程師需精確控制粉末含氧量,防止鈦金屬在激光高溫下發生爆炸,同時將每層打印厚度嚴格控制在60微米,確保結構強度與表面精度。
打印完成后,表殼需經歷兩階段脫粉處理。操作員首先使用真空系統吸附構建板上的殘留粉末,隨后將表殼浸入超聲波振蕩器,通過高頻振動清除縫隙中的微粒。分離工序則采用帶電金屬絲切割技術,配合液體冷卻劑防止熱變形,最終通過自動光學檢測系統驗證尺寸精度與表面光潔度,誤差控制在微米級。
這項技術突破源于蘋果長達十年的研發積累。過去3D打印因精度不足難以應用于消費電子外觀件,而蘋果通過優化粉末配方與激光參數,成功實現規模化生產。其獨創的鈦金屬粉末回收系統可將邊角料循環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進一步降低環境影響。
技術溢出效應已延伸至其他產品線。最新發布的iPhone Air機型中,USB-C接口外殼首次采用再生鈦金屬3D打印工藝,在保持纖薄設計的同時實現抗摔性能提升30%。這種模塊化打印技術還支持快速迭代設計,使蘋果能夠更靈活地響應市場需求變化。
行業分析師指出,蘋果的3D打印突破將推動整個消費電子行業供應鏈變革。傳統金屬加工企業正加速布局增材制造領域,而鈦合金粉末供應商已收到多家廠商的訂單咨詢。這項技術若擴展至更大尺寸產品,可能重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的制造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