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近日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在復雜輿論環境下依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報告期內,小米實現單季營收1131.2億元,同比增長22.3%;經調整凈利潤達113.1億元,同比激增80.9%。今年前三季度累計營收3403.7億元,凈利潤328.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2.5%和73.5%,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財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板塊的突破性表現。該業務三季度營收達290億元,同比暴增199.2%,占總營收比重從去年同期的10.5%躍升至25.6%,并首次實現單季度經營盈利7億元。其中汽車業務貢獻了283億元收入,交付量突破10萬輛大關,標志著小米汽車正式從規模擴張階段邁入盈利周期。盡管與手機×AIoT業務841.1億元的營收規模相比仍有差距,但汽車業務近200%的增速與智能手機市場0.5%的同比下滑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其作為新增長極的潛力。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小米汽車累計交付量已超26萬輛,且交付節奏持續加快。9月和10月連續兩個月交付量突破4萬輛,集團總裁盧偉冰在業績電話會上透露,預計本周將完成全年35萬輛的交付目標。高盛研究報告指出,小米穩健的財務狀況、強大的生態整合能力,以及通過深度參與電動汽車供應鏈獲得的成本優勢,將助力其在電動車領域構建長期競爭力。
然而,業務高速發展的同時,小米也面臨多重輿論挑戰。近期,小米SU7 Ultra因"挖孔機蓋"宣傳涉嫌虛假宣傳的訴訟案件延期審理,引發持續半年之久的維權爭議;10月成都發生的SU7事故中,后車門無法打開的問題被部分輿論解讀為"重顏值輕安全",相關質疑聲仍在發酵。為應對爭議,集團創始人雷軍罕見地在11月16日連續發布三條微博,直接回應抹黑言論并澄清安全質疑。與此同時,市場傳出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將轉崗的消息,這位任職十年的核心高管的動向,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小米輿情應對體系的關注。
針對上述問題,記者嘗試通過多渠道聯系小米集團求證,但截至發稿未獲回應。分析人士指出,作為高敏感消費品,汽車業務的任何宣傳與實際體驗的偏差都可能引發輿論風暴。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認為,科技企業跨界發展時,技術儲備和用戶洞察能力將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當前小米雖通過人車家全生態戰略驗證了發展方向的正確性,但業務擴張帶來的競爭對手增加和輿論環境復雜化,仍需其保持警惕并持續優化應對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