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遞表窗口前,一家名為思格新能源的企業再度引發市場關注。距離前次招股書失效僅19天,這家成立僅三年的儲能領域新銳便火速重啟IPO進程。其背后,是令人矚目的財務數據:2025年前四個月營收突破12億元,凈利潤達1.87億元,毛利率攀升至50.9%。在行業普遍陷入價格戰的背景下,這家公司卻以驚人的增速和盈利能力,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
思格新能源的崛起路徑與傳統儲能企業截然不同。創始人許映童及其核心團隊均來自華為,他們沒有選擇銷售單一電池產品,而是打造了一套高度集成的智能能源系統。這套系統將光伏逆變器、儲能變流器、電池、充電模塊及能源管理系統整合為模塊化設備,安裝時間從傳統方案的數小時縮短至15分鐘,極大降低了海外市場的安裝成本。更引人注目的是,系統內置的AI算法能夠根據天氣、電價波動和用戶習慣,自動優化充放電策略,甚至具備為電動汽車提供超級快充的功能。
這種“蘋果式”的產品策略在歐洲高端市場迅速打開局面。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4年思格新能源在全球可堆疊分布式光儲一體機市場占有率達28.6%,位居首位。其營收曲線堪稱陡峭:2023年僅5830萬元,2024年暴漲至13.3億元,2025年前四個月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這種爆發式增長,讓許多在新能源領域苦戰多年的企業望塵莫及。
然而,監管層的質疑聲也隨之而來。證監會在問詢函中直指三大核心問題:技術獨立性、競業限制及股權結構。作為華為智能光伏業務前總裁,許映童帶領的團隊被質疑是否利用了前東家的技術積累。更敏感的是,在2023年10月前,其實際控制人股份全部由岳母及配偶代持,這種罕見的安排引發了市場對其規避競業協議的猜測。公司開發的APP收集全球60多個國家用戶數據,在數據主權日益受重視的當下,也成為監管關注的重點。
面對質疑,思格新能源選擇用激進策略應對。為穩定核心團隊,公司在IPO前夕實施了大規模股權激勵。2025年前四個月,僅許映童和“二把手”張先淼的股份支付費用就高達1.6億元,直接計入當期管理費用。這種“金手銬”策略,旨在將這支脫胎于華為的團隊與公司命運深度綁定。同時,公司融資進程也頗為順利,高瓴創投、鐘鼎資本等頂級機構紛紛入局,19個月內估值膨脹40倍至40.7億元。但資本的青睞也附帶條件——若遞表后18個月內無法上市,投資者有權要求贖回。
許映童的華為背景既是優勢也是負擔。在華為的23年里,他先后主導光伏逆變器業務登頂全球出貨量第一,并帶領昇騰計算業務在AI芯片領域突圍。2022年,47歲的他選擇離職創業,不僅自己離開,還帶走了張先淼、劉秦維等一批光儲業務骨干。這支“華為軍團”將巨頭內部成熟的方法論和作戰經驗帶入創業市場,精準擊中了歐洲市場對簡化安裝、智能管理的需求痛點。海外收入占比高達60%的成績單,印證了其市場策略的成功。
但思格新能源必須證明,其成功并非簡單復制華為模式。監管層需要確認其技術自主性,市場則關注團隊離開華為后的持續創新能力。二次遞表意味著許映童和他的團隊必須在聚光燈下接受更嚴格的審視:如何洗清“挖墻腳”的嫌疑,如何在全球儲能紅海中鞏固優勢,這些挑戰或許比敲鐘本身更具難度。在資本與監管的雙重壓力下,這場“華為系”創業能否突破重圍,仍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