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芳透露,我國正加快制定電池術語與分類國家標準,將電池明確劃分為液態、固液混合、全固態三大類。這一舉措旨在統一行業術語,消除此前因定義模糊引發的爭議,例如“半固態電池是否屬于固態電池”“液體含量標準如何界定”等問題。

根據新標準,固液混合電池將取代“半固態電池”的表述。這類電池通過添加固態電解質材料提升性能,但仍保留部分液態電解質;而全固態電池則完全摒棄液態成分,采用固態電解質,具備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不過,全固態電池目前仍處于實驗室研發階段,技術瓶頸和成本問題尚未突破。行業預測,全固態電池有望在2027年實現示范性裝車,2030年后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而固液混合電池作為過渡方案,已加速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此前,由于缺乏統一標準,企業宣傳中常出現概念混淆。例如,2022年東風汽車交付的50輛“固態電池汽車”,實際搭載的是贛鋒鋰業生產的固液混合電池;2024年智己汽車推出的“超快充固態電池”,供應商清陶能源也承認屬于半固態電池。類似情況在東馳能源的展品中同樣存在,其宣傳手冊標注“準固態三元鋰電池”,展品標簽卻寫為“固態三元電池”。
為規范市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于今年6月發布《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首次明確全固態電池的定義:離子傳遞需完全通過固體電解質實現,且需通過雙重檢測——破口目視無液體滲出,以及120℃真空干燥6小時后失重率低于1%。失重率指樣品在特定條件下質量損失與初始質量的比值,這一指標為全固態電池的判定提供了量化依據。
業內人士指出,團體標準與國家標準的出臺將有效遏制借固態電池概念炒作的行為。通過技術分類和命名規范,企業和消費者能更清晰地識別產品特性,避免因概念模糊導致的市場混亂,進而推動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目前,全固態電池的研發競爭已進入關鍵階段,多家企業正加速突破技術瓶頸,以期在未來市場中占據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