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新能源汽車的身影愈發常見。小區停車場里,綠色車牌的車輛整齊排列;商場地庫中,快充樁前常常停滿車輛,成為備受矚目的“熱門車位”。消費者購車時,關注的重點也從傳統燃油車的“百公里油耗”,轉變為新能源汽車的“滿電續航里程”和“智能配置水平”。

“十四五”規劃期間,中國汽車產業成功實現“換道超車”,在新能源汽車的產銷規模、技術創新以及產業鏈完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成為推動這一變革的關鍵力量。該專項自2021年啟動后,圍繞能源動力、電驅系統、智能駕駛、車網融合等六大方向,全面布局研發任務,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創新成果。
曾經,“續航焦慮”和“充電速度慢”是阻礙消費者選擇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因素。如今,隨著電池技術和充電技術的不斷進步,“充電10分鐘,續航400公里”已成為新的行業標準,有效緩解了人們的出行擔憂。
新能源汽車憑借其出色的性能和實惠的使用成本,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銷量持續攀升。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今年9月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身邊新能源汽車數量明顯增多,這是許多人的共同感受。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自2020年以來年均增長率均超過75%,創下“五年計劃”同期最高增幅。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到40.9%,較2020年大幅提升超過35個百分點。
在“十四五”期間,新能源汽車不僅在市場規模上實現大幅增長,還在全產業鏈發展和智能化領域不斷拓展。專項推動的智能駕駛與車網融合技術研發,加速了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應用。
高級輔助駕駛功能不再是高端車型的專屬,逐漸成為中國汽車的標配。目前,中國搭載L2級輔助駕駛功能的乘用車在新車中的滲透率已超過57%。
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關系到車輛的安全性和續航能力。為攻克這一關鍵問題,專項開展了系統性技術攻關。通過在關鍵材料研發、電芯設計和系統集成等核心環節取得進步,推動了電池綜合性能的提升。
目前,量產電池能量密度已突破300Wh/kg,半固態電池開始逐步裝車,更具顛覆性的全固態電池技術也取得關鍵突破。10月初,我國科學家成功攻克全固態金屬鋰電池的技術難題,使固態電池性能實現跨越式升級。這意味著,過去100公斤電池包最多支持500公里續航的局面將被打破,續航里程有望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
我國已構建起完整的動力電池產業鏈,從上游材料供應到電芯制造,形成了顯著的產業鏈優勢。“十四五”期間,中國動力電池產量增長超過十倍。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介紹,我國動力電池產量從2020年的83.4GWh增長至2024年的超1000GWh。在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前10家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6席,市場份額合計超過60%。今年前三季度,累計裝車量達493.9GWh,同比增長42.5%。中國動力電池產業正在現有優勢基礎上,為下一階段的競爭做好技術儲備。
在專項的引導下,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突破正從單個部件向整個系統延伸。在核心部件方面,驅動電機、控制器等關鍵系統的性能已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甚至實現反超。其中,分布式電驅動、多域融合底盤控制等前沿技術填補了多項國際空白。
技術進步最終要體現在產品上。一位自主新能源車企的產品經理表示:“以前L2輔助駕駛是高端車的選配,現在已成為10萬元級車型的標配。”截至2024年,中國搭載L2級輔助駕駛的乘用車滲透率已超過57%,較四年前提升40多個百分點。
當其他國家還在專注于提升單車智能水平時,中國率先將車輛、道路和云端視為一個整體系統,提出“車路云一體化”的技術路線。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認為,中國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具備更好的競爭優勢,汽車產業在“上半場”已取得一定優勢,但“下半場”的競爭將決定最終勝負。
“十四五”期間,通過“技術 - 裝備 - 標準 - 平臺”的協同攻關,解決了智能汽車測評領域技術體系缺失和國外工具依賴的問題。如今,自主測試裝備與工具鏈不僅支撐著智能網聯技術的商業化落地,還在推動整個行業的標準制定。
以北京亦莊為例,已實現600平方公里的智能網聯道路和智慧城市專網覆蓋,部署各類車載單元1000余套,智能網聯車輛測試驗證里程超過3300萬公里。云控平臺日均處理數據量約420TB,接入約1100輛測試車輛,覆蓋1600余個路口,亦莊核心區60平方公里實現綠波通行與路口動態優化。
早在2020年,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就開始建設。經過5年發展,無人配送車、無人環衛車等智能網聯車輛已在示范區投入日常運營,配送范圍和運營效率不斷提升。北京市經信局汽車處副處長孫全勝表示:“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目前已實現全市600平方公里路側基礎設施智能化部署,首次在全國建成涵蓋‘車、路、云、網、圖’五大體系的城市級工程試驗平臺。”
從解決續航焦慮的技術突破,到智能駕駛功能的普及,再到車路云協同的創新路徑,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技術優勢正推動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自主品牌在20萬元以上細分市場逐漸獲得認可,形成了技術突破、市場需求與產業鏈完善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