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科研團隊傳來捷報,由蔡中華研究員與程雪岷副研究員領銜的跨學科團隊,經過十年技術攻堅,成功研制出全球領先的浮游生物成像儀"PlanktonScope"。該設備將光學工程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為水下微米級生物監測提供了革命性解決方案。
這款被業界譽為"水下透視眼"的監測系統,在核心性能指標上實現全面突破。相比國際同類產品,其識別效率提升40倍,可精準捕捉直徑僅20微米的浮游生物,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十分之一。在渾濁水體適應性方面,設備可在濁度超過競品20倍的環境中穩定工作,單次觀測樣本量提升30倍,開創了高濁度水域原位監測的先河。
研發歷程堪稱十年磨一劍。團隊自2011年啟動技術預研,依托清華大學工科底蘊與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交叉學科優勢,聯合海洋生態學、精密制造等領域專家,歷經樣機研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商用化改造等關鍵節點。2017年首臺樣機問世后,經過四年持續優化,于2021年實現批量生產。
設備已形成完整產品矩陣,包含定點觀測、浮標搭載、水渠監測、船載移動、拖曳式等五大系列,可適配不同水域的監測需求。在大亞灣海域的實際應用中,該設備成功追蹤到尖筆帽螺的暴發過程,精準繪制其時空分布圖譜;在淡水水庫監測中,提前預警藻華風險和異味物質產生,展現出強大的環境預警能力。
技術突破背后是多重創新支撐。研發團隊獨創的光學自適應系統,可實時調整成像參數以適應不同水質;深度學習算法經過百萬級樣本訓練,實現20微米級生物的秒級識別;模塊化設計使設備具備即插即用特性,顯著降低現場部署難度。目前該成果已獲得30余項知識產權認證,經權威機構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項突破性成果正在重塑全球浮游生物監測格局。設備不僅填補了高濁度水域監測的技術空白,更通過批量生產降低了應用成本。其20微米的識別精度,為研究海洋微食物環、評估水域生態健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數據支撐,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從技術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