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錦屏山地下2400米深處,一座形似銀色膠囊的PandaX-4T液氙探測器正靜臥于900立方米高純水屏蔽體中。這座由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主導建設的科學裝置,如同宇宙暗物質的"捕手",試圖捕捉理論中彌漫全宇宙卻從未被直接觀測到的暗物質粒子與普通物質碰撞時產生的微弱信號。其所在的錦屏實驗室憑借山體天然屏障,將宇宙射線和環境輻射隔絕至極致,為探測器創造了近乎完美的觀測環境。
李政道研究所特聘教授周寧帶領團隊研制的四噸級液氙探測器,已成為國際暗物質研究領域的標桿。2021年,該裝置利用首批實驗數據刷新了大質量暗物質性質的世界紀錄,將探測邊界推進至理論預言的核心區域。兩年后,團隊通過系統研究暗物質可能存在的殘余電磁性質,首次實現了對暗物質"暗度"的定量測量。更突破性的進展發生在去年——周寧團隊通過低閾值探測模式,首次捕捉到太陽中微子與原子核相干彈性散射的跡象,相關成果入選美國物理學會年度十大亮點,標志著中國主導的暗物質實驗靈敏度達到全新高度。
當深地探測不斷突破極限時,另一支團隊正在南海深處書寫新的科學篇章。由女科學家徐東蓮發起的"海鈴計劃",通過自主研發的"蜘蛛"柔性布放系統,成功將20個光電探測球艙精準部署于海平面下1300米處。這套全球首創的深海裝備攻克了大規模探測器陣列在深海精準部署的世界性難題,為構建首個近赤道深海中微子望遠鏡奠定基礎。該裝置采用的混合型光電球艙設計,將實現更高的角度分辨率和全味中微子鑒別能力,有望破解宇宙線起源這一百年謎題。
徐東蓮的科研構想源于十年前在南極"冰立方"中微子望遠鏡的合作經歷。當時她就意識到,提升望遠鏡分辨能力是推動學科發展的關鍵。2018年歸國加入李政道研究所后,她迅速組建跨學科團隊,在工程、海洋、物理、天文等領域專家的協同攻關下,僅用五年時間就完成從選址到技術突破的全鏈條創新。近期在國際會議上,徐東蓮作為中國唯一受邀科學家分享建設進展時,感受到國際同行對這項"中國方案"的密切關注。
在海拔4320米的青海冷湖賽什騰山,另一場科學攻堅正在展開。由百余人組成的科研團隊正在建設中國首臺通用型光譜望遠鏡JUST,這臺融合天體物理、光學工程、精密機械的"光譜之眼",已實現關鍵設備100%自主研制。項目負責人透露,2027年實現首光后,望遠鏡將加速推進多目標光譜儀研發,預計到2032年具備每年觀測百萬天體光譜的能力,屆時將繪制出首幅由中國主導的宇宙三維地圖,推動中國天文研究從數據接收向自主解讀轉型。
這些突破性進展的背后,是李政道研究所構建的國際化科研生態。自2021年張杰院士擔任所長以來,研究所持續推進三個大科學裝置建設,組建起國際學者占比達40%的科研梯隊。馬來西亞籍學者許金祥正是被這種開放氛圍吸引而來,他建立的繆子科技實驗室不僅參與國際前沿測量項目,還將繆子成像技術應用于上海地下空間安全監測,讓基礎研究在城市建設中找到實踐場景。這種跨學科、跨國界的協作模式,正在重塑國際基礎科學研究的競爭格局。
從地下2400米到深海1300米,再到海拔4320米的高原,以上海為樞紐的科研網絡正延伸至地球最極端的觀測環境。通過暗物質探測、中微子天文、光譜觀測三大方向的協同推進,中國科學家正在構建覆蓋"天地海"的立體化探測體系,為解答宇宙最根本問題提供中國方案。這種扎根基礎、面向未來的科研布局,既體現著對科學本質的執著追求,也彰顯著新時代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戰略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