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京車展的聚光燈下,一款以海獺為設計靈感的純電K-Car引發熱議時,中國車企比亞迪正以顛覆者的姿態改寫日本汽車市場的游戲規則。這款名為RACOO的車型,不僅承載著比亞迪二十載深耕日本市場的技術積淀,更標志著中國新能源產業首次以完整生態鏈叩開"汽車王國"的大門。

在日本這個本土品牌占據94%市場份額的"封閉市場",比亞迪的突圍堪稱現象級。從2015年電動巴士K9首次駛入京都街頭,到如今形成覆蓋乘用車、商用車、儲能、充電及能源解決方案的完整生態,這家中國車企用十年時間完成了從技術輸入到生態共建的蛻變。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比亞迪純電車型在日本累計銷售2899臺,同比增長超66%,其中海獅07單月銷量占比近六成,穩居進口品牌銷量前十。
RACOO的誕生絕非偶然。這款專為日本市場打造的K-EV,精準捕捉到本土品牌在電動化領域的布局遲緩。其Super Tall高車身設計配合雙側滑門,完美適配日本狹窄街巷的出行場景;自研電驅系統與刀片電池的組合,在能效與安全間取得平衡;車內淺色調營造的"懷抱式"空間,則暗合日本消費者對溫馨出行體驗的追求。這種"不是輸出產品,而是融合需求"的柔性思維,讓RACOO成為比亞迪理解日本市場的最佳注腳。
技術突破帶來的市場認可,正在重塑日本汽車產業的認知體系。當豐田主動尋求與比亞迪合作研發bZ4X純電動車時,當日經BP社以88萬日元高價拆解"海豹"并出版技術解析專著時,這些曾經不可想象的場景,如今都成為現實。更值得關注的是,比亞迪在日本建立的不僅是銷售網絡,更是包含本地化生產、技術合作、售后服務的完整生態閉環——這是目前唯一達成此成就的中國企業。

從最初門店的冷清到單月上牌量突破800臺,比亞迪的日本征程印證了長期主義的價值。其成功密碼在于:以技術創新突破技術壁壘,用產品溫度融化信任堅冰,借生態共建實現文化共鳴。當海獅07在東京街頭穿梭,當RACOO在京都古巷停靠,這些移動的"中國名片"正在向世界證明:新能源時代的競爭,本質是技術實力與文化理解力的雙重較量。
按照規劃,到2027年比亞迪將在日本市場布局7至8款純電與混動車型,通過深化本地化生產、拓展渠道網絡、完善售后服務,持續鞏固其新能源生態優勢。這場始于電池、興于巴士、盛于乘用車的日本突圍戰,不僅改寫著中國車企的全球化路徑,更在重新定義汽車產業跨國競爭的底層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