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航天員在天宮空間站完成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太空燒烤”,烤制奧爾良雞翅和黑椒牛排的畫面通過媒體傳向全球,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畫面中,航天員使用特制的太空熱風烘烤機,在微重力環境下成功制作出外焦里嫩的烤翅,油脂均勻包裹食材,香氣仿佛穿透屏幕,令全球網友直呼“羨慕”。
與傳統燒烤不同,此次“太空版”烹飪依托中國自主研發的太空熱風烘烤機。該設備通過360°熱風循環技術解決失重環境下的受熱不均問題,高溫催化過濾系統將油煙轉化為無害氣體,避免污染艙內空氣。磁吸裝置固定食材防止漂浮,殘渣收集系統防止油滴飛濺,設備可連續運行500次。2025年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將首臺設備送入中國空間站,11月3日,6名航天員首次在軌完成烤制,食材在180℃下烘烤28分鐘,畫面中雞翅滋滋冒油,令人垂涎。
微重力環境為烹飪帶來獨特優勢:油脂和醬料均勻包裹食材表面,空氣對流缺失使水分被“鎖”在內部,天然形成外焦里嫩的口感。這一技術突破不僅提升了航天員的生活品質,更被網友戲稱為“天宮烤翅”,有望成為中國菜系的新品類。對比國際空間站,歐美航天員的飲食仍以料包米飯、壓縮食品為主,中國航天員的飲食多樣性引發國際社會對“太空人權”的討論。
此次燒烤使用的電力技術同樣引發關注。中國對電的應用在空間站領域已領先國際,神舟二十一號乘組中包含一名新能源專家,進一步印證“電是未來,新能源是未來”的論斷。有評論指出,歐美富豪花費數千萬美元進行短期太空旅游,卻無法享受此類生活體驗,而中國航天員在軌期間紅光滿面、狀態飽滿,與某些國家航天員長期駐留后消瘦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科技發展的本質是服務于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從火箭研發到空間站建設,每一步技術突破都以提升航天員生活質量為目標。例如,太空熱風烘烤機的研發不僅解決飲食問題,更通過殘渣收集、空氣凈化等設計保障長期駐留的安全性。這種腳踏實地的技術積累,與某些國家依賴“表演式”航天形成鮮明對比。
人類探索宇宙的終極目標,是為生存和發展開辟新空間。當年歐洲人跨越大西洋,是為了建立殖民地、發展農業;今天人類登月,也應聚焦于建設月球基地、研發生命維持系統等實質性工作。科技創新需要基礎工業支撐,而非依賴靈感突發。中國航天員在太空吃上烤翅的背后,是數十年工程技術的積累,這種務實態度或許比“插旗飆車”的象征性行為更具長遠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