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萬伏的高壓配電網線上,一臺亮黃色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正熟練地執行著復雜的帶電作業。它靈活地伸展機械臂,根據不同任務需求自主更換末端工具,精準完成夾取、剝線、搭接等操作。這些曾專屬于經驗豐富技術工人的高危工作,如今正被智能機器人逐步接管。
傳統高壓帶電作業堪稱電力行業最危險的工種之一。作業人員需身著11斤重的絕緣服,乘坐斗臂車升至13米高空,在帶電狀態下完成精細操作。每次作業需4人協同,耗時數小時,且面臨觸電、高空墜落等多重風險。隨著電力行業技術骨干年齡普遍偏大,年輕一代對高危崗位興趣缺失,勞動力斷層危機日益凸顯。
由億嘉和研發的新一代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正是為破解這一困局而生。該設備配備雙獨立機械臂,單臂負載達20公斤,作業高度3.6米,感知精度達4毫米。其控制系統融合AI算法與人機協同邏輯,可自主規劃路徑、動態避障,在標準場景下實現"思考-行動"閉環作業。據實際應用數據顯示,典型場景作業效率已達人工水平的90%,且保持零事故記錄。
這款機器人已在全國多省完成部署。在浙江、上海、福建等地,約50臺設備每年完成超60次作業,遠超國網要求的50次基準。今年5月,上海寶山區完成的國內首次夜間帶電接火作業,標志著機器人突破傳統作業時間限制,向全天候運維邁出關鍵一步。
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不同,這款具身智能設備具備持續學習能力。每次作業產生的多維度數據實時上傳云端,通過深度學習平臺優化算法模型。技術團隊還通過穿戴式設備采集專家操作數據,構建電力行業知識庫,形成"越用越聰明"的正向循環。在非標準場景中,操作員可通過主從遙操系統進行輔助干預,構建"AI決策+人類判斷"的雙保險機制。
研發團隊透露,第三代產品將采用全新輕量化機械臂設計,自重降低40%-50%,同時提升柔性與自由度。通過強化數據協同決策能力,目標實現單人獨立完成整套作業流程。更值得關注的是,電力場景積累的安全控制、容錯機制等技術,未來可遷移至制造業精密裝配、風光電檢修、康養輔助等多個領域。
在-10℃的低溫環境或凌晨檢修時段,這些機器人已證明具備穩定作業能力。它們的調度系統、工單流程、風險管理指標已與人工班組完全接軌,成為電力運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完全依賴人力到智能設備參與主流程,這場靜默的技術革命正在重塑高危作業的行業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