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近日發布公告,因株洲科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保薦機構主動撤回上市申請,決定終止其科創板發行審核。這家長期專注于Ⅲ-Ⅴ族化學元素材料提純技術的企業,原計劃通過IPO募集5.88億元資金,用于建設年產500噸半導體高純材料項目、研發中心升級及補充流動資金。其上市進程自2023年6月受理以來,歷經兩年問詢階段始終未能進入上會環節。
財務數據顯示,該公司2022至2024年營業收入分別為6.79億元、6.09億元和7.87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5089.57萬元、4294.49萬元和7082.31萬元。針對終止上市的具體原因,企業回應稱系基于自身業務發展需求,經與監管部門充分溝通后作出的戰略調整,目前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開展。
據金融數據平臺統計,今年以來已有98家企業的IPO進程終止,其中北交所撤單數量達37家,占比近四成。滬深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分別有31家、26家和4家企業終止審核。與去年全年超400家企業終止IPO相比,今年撤單數量明顯減少,反映出監管環境收緊后企業申報更為審慎。
監管層面去年實施的新規強化了"申報即擔責"原則,明確對撤回申請企業仍會開展現場檢查,并將首發企業抽查比例從5%提升至20%。專家分析認為,這促使擬上市企業更加注重合規性建設,有助于提升資本市場整體質量。商業戰略顧問霍虹屹指出,撤單數量下降可能意味著進入上市流程的企業準備更為充分,有利于增強投資者信心。
在終止案例中,多家企業存在多次沖擊資本市場的經歷。以德斯泰為例,這家從事PVB中間膜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自2019年起三次啟動IPO進程均未成功。其首次申報創業板后因抽中現場檢查而撤回,二次轉戰科創板因輔導進展報告中斷終止,今年第三次申報創業板仍未能突破。監管問詢重點關注其前次申報撤回的具體原因。
另一案例缽施然同樣經歷波折,該企業2020年首次申報創業板五個月后撤回,2023年轉戰滬市主板仍以終止告終。產業觀察人士袁帥認為,企業多次申報失敗可能暴露內部治理缺陷或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在監管趨嚴背景下,單純追求上市速度而忽視經營質量的企業將面臨更大挑戰。
中介機構方面,天健會計師事務所負責的撤單項目達24個,在98宗終止案例中占比最高。其審計客戶包括10家原主板申報企業和14家擬登陸創業板、北交所、科創板的企業。容誠會計師事務所以15個撤單項目位居第二,立信、信永中和、中匯三家機構分別有8個、5個、5個項目終止。
從在審項目存量看,天健仍以53個在審項目領跑市場,立信、容誠分別以48個、45個項目緊隨其后。這些數據反映出頭部審計機構在資本市場服務領域的競爭格局,同時也預示著監管持續收緊背景下,中介機構將面臨更嚴格的執業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