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近期因密集的路測活動成為輿論焦點,其首款轎車SU7與中大型SUV YU7的測試畫面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針對外界對測試規模與標準的質疑,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通過視頻形式公開回應,詳細披露了企業在汽車研發階段的嚴苛驗證體系,并強調“質量把控是小米造車的核心原則”。

據雷軍介紹,小米汽車測試體系覆蓋全球極端環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三高”驗證標準。在零下30℃的黑河冬季測試場,工程師團隊重點考察車輛低溫啟動、電池續航衰減及除霜效率;吐魯番夏季測試中,50℃以上高溫環境下的空調制冷性能、材料耐老化性成為關鍵指標;而帕米爾高原測試則聚焦發動機動力輸出穩定性與氧氣稀薄條件下的電子系統可靠性。雷軍特別提到,他本人每年會參與至少兩次實地測試,親自駕駛樣車完成數百公里路況驗證,確保產品上市前達到“零缺陷”標準。
公開數據顯示,小米汽車在測試階段的投入遠超行業常規。截至2025年10月,SU7項目累計投入727輛測試車,完成1300萬公里道路實測,相當于繞地球325圈;YU7項目則動用664輛測試車,實測里程突破850萬公里。其中,YU7冬季高速測試表現尤為突出,在1310公里連續行駛中保持平均時速超100公里,全程僅需兩次補能,續航達成率達行業領先水平。雷軍直言:“測試里程不是數字游戲,每公里都承載著用戶安全與體驗的承諾。”
在測試策略層面,小米汽車采用“全場景覆蓋+深度技術驗證”雙軌模式。除基礎性能測試外,團隊還針對NVH噪聲控制、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響應速度等細分領域開展專項攻關。例如,SU7 Ultra賽道版開發過程中,工程師通過模擬全球10條知名賽道路況,優化懸掛系統與動力輸出曲線,最終實現1分28秒的圈速成績。YU7項目則選擇青藏高原等復雜地形進行長期路測,公開測試車行駛軌跡的做法,被業界視為“對產品自信的直觀表達”。
隨著測試數據的持續積累,小米汽車的技術優勢逐漸顯現。其自主研發的智能座艙系統,在極端溫差環境下仍能保持流暢操作;自動駕駛算法通過海量真實路況訓練,對復雜交通場景的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9.3%。這些技術突破是否能幫助小米在高端新能源市場建立壁壘,仍需市場檢驗,但可以預見的是,這場以測試為支點的質量競賽,或將重新定義行業準入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