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與萬物互聯深度融合的當下,海量智能終端產生的數據正以指數級增長,傳統通信網絡面臨的帶寬壓力與效率瓶頸愈發凸顯。以頻譜堆疊和能量消耗換取傳輸能力的路徑已接近物理極限,難以支撐未來智能社會對通信系統的需求。這一背景下,北京郵電大學科研團隊提出“6G智簡”新范式,為通信技術突破開辟了全新路徑。
傳統通信技術自1G至5G的發展,始終遵循“比特搬運”的單一邏輯——將信息符號從發送端完整復制到接收端。這種模式在處理結構化數據時尚能勝任,但面對非結構化的環境數據時,傳輸效率顯著下降。例如,自動駕駛場景中車輛需實時處理道路、天氣、行人等多元信息,若沿用符號級傳輸,將導致帶寬資源浪費和時延增加。科研團隊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了端到端語義通信系統,使通信過程從“符號搬運”升級為“意圖理解”,實現了傳輸效率與資源利用率的雙重躍升。
理論創新是技術突破的基石。團隊摒棄了西方傳統信息論的路徑依賴,構建了語義信息論新體系,系統闡釋了語義信息與經典信息在傳輸目標、資源消耗、效率評估等方面的本質差異。這一理論突破使中國6G研究擺脫了“在既有框架下修修補補”的被動局面,為全球通信技術發展提供了全新理論支撐。目前,該理論已通過國際首個6G智能通信融合外場試驗網驗證,實現了北京至西安1200公里的語音語義短波通信,并研制出專用語義通信芯片,相關技術已在中國移動實現規模化應用。
在實踐層面,“6G智簡”技術正推動通信系統向主動智能演進。傳統網絡如同“啞管道”,僅負責數據傳輸;而語義通信系統則具備“思考”能力,可根據任務需求動態調配資源。例如,在遠程醫療場景中,系統能自動識別手術指令的優先級,優先保障關鍵數據的傳輸質量;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可通過語義解析實現設備間的協同控制,降低30%以上的網絡時延。這些突破使通信網絡從被動支撐轉向主動賦能,為產業升級提供了關鍵基礎設施。
國際標準化是技術落地的關鍵一步。目前,“6G智簡”方案已獲得全球移動通信產業界的廣泛認可,相關技術標準被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3GPP)納入6G國際標準體系。這意味著中國在6G時代將擺脫“技術跟隨者”的角色,成為規則制定的核心參與者。團隊負責人指出,語義通信技術的標準化將推動全球通信設備向兼容性、互操作性方向發展,為構建統一的技術生態奠定基礎。
從理論構建到實踐驗證,從芯片研發到標準制定,“6G智簡”技術正經歷從學術創新到產業落地的關鍵跨越。在智能交通領域,該技術可實現車路云一體化協同,降低交通事故率;在遠程教育場景中,通過語義壓縮技術可將高清教學視頻的傳輸帶寬降低60%,使偏遠地區學生獲得同等質量的教育資源。這些應用場景的拓展,正在重塑通信技術的價值邊界。
面對6G時代“容量”與“效率”的雙重挑戰,中國科研團隊以語義通信為突破口,構建了“理論-技術-標準-應用”的完整創新鏈。這項原創技術不僅解決了傳統通信的瓶頸問題,更為全球通信產業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隨著技術的持續演進,“6G智簡”有望成為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核心樞紐,為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