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以“源流共生”為主題的校園公益招聘行動——“青芒行——2025搜狐價值公司高校行”在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拉開帷幕。此次活動由搜狐集團聯合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北京中外企業人力資源協會等權威機構共同發起,同時攜手全國百余所知名高校以及京東、科大訊飛、新華三、好未來、奇安信、新東方等多家行業領軍企業,旨在為高校畢業生與企業搭建高效的溝通橋梁。

作為“青芒行”系列活動的核心環節,第二堂青芒大師課邀請到奇安信集團副總裁張龍先生,他以《踏實做事,抬頭看路,應對多變的未來》為主題,與清華學子們分享了自己從外企精英到創業公司高管的職業感悟與思考。
張龍回顧了自己的職業歷程,他大學畢業后進入西門子,之后又任職于一家美國網絡公司,在國際大廠度過了十八年時光,深耕網絡工程與網絡安全領域,還參與了多項國標制定。2014年,他選擇加入處于初創階段的奇安信,開啟了從外企到民企的跨越。當時的奇安信聚焦于攻防核心、軟件與服務交付的網絡安全細分市場,雖然前景廣闊,但發展過程充滿挑戰,產品方案尚不成熟,客戶需求迫切,內部管理也較為混亂。張龍帶領三人團隊承接了所有合同交付后的問題處理,堪稱“救火隊員”。他們用九個月時間攻克了三大客戶的退貨危機,最終成為同期從外企轉型民企的十人中唯一堅持下來的人。張龍總結出兩個關鍵原則:一是甘于當“救火隊員”,初創企業尤其是2B領域的創業公司,需要主動承接難題、解決實際問題;二是“臉皮要厚”,面對客戶問責、老板質疑和不確定的需求時,要先放下體面,聚焦事情本身,把問題解決了,口碑和認可自然會來。
在帶教五百余名校招生、面試眾多C9及985、211院校畢業生的過程中,張龍發現當下年輕人不存在“找工作難”的問題,但“找到心儀工作”卻面臨挑戰,核心矛盾在于期望值與現實的匹配,更關鍵的是很多學生對自身職業方向缺乏清晰認知。他曾在多批碩士、博士開班儀式上提問“是否確定深耕所學工程領域”,三十余人中僅有兩人舉手,這無疑是教育資源與個人發展的雙重浪費。
結合這些觀察,張龍給即將步入職場的同學們提出了三個核心建議。第一,明確職業方向。想清楚自己是愿意與“人”打交道,還是與“機器”打交道;是適合做精準執行的“螺絲釘”,還是應對挑戰的“救火隊員”,沒有絕對優劣的崗位,只有是否適配的選擇。第二,鎖定目標城市。找工作時要提前確認意向企業在目標城市是否設有研發、服務或營銷中心,確保職業選擇與生活規劃相契合。第三,看重成長機制。剛畢業的前兩年是職場適應關鍵期,優質的團隊氛圍、完善的培養體系能幫助大家快速度過難關,三年后往往能進入職場上升期,獲得更多機會。薪資待遇作為現實考量,需滿足“畢業后不再向父母伸手”的基本要求。
在職場成長中,張龍認為“踏實做事”與“抬頭看路”缺一不可。關于“踏實做事”,他不建議做過長的十年規劃,社會變化太快,短期目標(半年、一年或兩年)更能帶來持續反饋,推動自己穩步進步。而“抬頭看路”,核心是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他推薦大家閱讀《與成功有約》一書,其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極具實踐價值:首先要積極主動、足夠努力;其次要要事優先、以終為始,做到目標導向;在此基礎上,培養雙贏思維,與人協作時追求共同收益,同時做到“知己知彼”,促進有效溝通;最后要學會統籌綜效,作為組織者或資源協調者,善于整合資源、查漏補缺。第七個習慣則是持續踐行前六個習慣,形成良性循環,讓自己不斷變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