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純電SUV的選擇上,大眾ID.4與比亞迪唐EV常讓消費者陷入兩難。前者背靠合資品牌光環,后者則是自主陣營的佼佼者,僅憑品牌標簽便足以讓人糾結許久。近期,一位消費者在為親屬選車時,對這兩款車型進行了長達半個月的深度試駕,從日常使用到極端環境,均積累了真實的駕駛體驗。

續航能力是純電車型的核心關注點。比亞迪唐EV在北歐的極端測試中展現了硬實力。去年冬季,一行人駕駛唐EV在零下數度的挪威自駕,同行的多款豪華品牌車型因低溫導致續航大幅縮水,而唐EV的實際續航僅比官方數據低約12%,這一表現令同行者印象深刻。相比之下,大眾ID.4的測試環境更貼近日常,市區通勤下,滿電續航可達480公里左右,但在高速巡航(120km/h)且開啟空調時,電量消耗明顯加快。兩車的能量回收策略也各有特點:ID.4的最高檔回收力度溫和,駕駛感受接近燃油車;唐EV的回收則更積極,松油門時的拖拽感在擁堵路況中反而成為省電的助力。
內飾設計與品控的差異同樣顯著。ID.4延續了大眾家族的經典風格,實體按鍵、旋鈕的布局與燃油車型高度一致,上手零難度。門板軟質包裹、接縫處理等細節透露出德系車的嚴謹,一次輕微磕碰僅留下淺痕,擦拭后幾乎不可見。唐EV則以科技感為賣點,全車多塊大屏取代了傳統物理按鍵,空調調節需通過屏幕操作,初期需適應期。后排旋轉屏成為乘客的“娛樂中心”,但副駕儲物箱開關偶爾卡頓的問題暴露了品控瑕疵,雖經4S店調整后改善,仍不如機械開關的可靠性。
空間布局方面,唐EV的六座設計更貼合家庭需求。親屬家中兩位老人與兩個孩子同行時,六座布局恰好滿足需求,而ID.4的五座設計在滿員時略顯擁擠。駕駛感受上,ID.4的底盤調校偏向舒適,過濾減速帶震動時干凈利落,高速穩定性出色;唐EV四驅版則以強勁動力為賣點,零百加速的推背感足以讓乘客“上頭”,但高速過彎時因車身較大,側傾較ID.4更明顯,需控制車速。
價格與配置的對比進一步拉大了兩車的差異。唐EV入門版售價不足18萬元,標配六座與大容量電池,L2級輔助駕駛系統更是全系標配;ID.4同價位僅能購入基礎版五座車型,且輔助駕駛需額外選裝。親屬最初傾向合資品牌,但計算購車成本與長期使用費用后發現,數萬元的差價足以覆蓋多年電費,最終選擇了配置更豐富的唐EV。據其反饋,冬季續航表現穩定,日常接送孩子完全夠用。
若追求駕駛平穩、偏好燃油車操作邏輯,且以短途通勤為主,ID.4是穩妥之選;若家庭成員較多、常需長途出行,且對科技配置與性價比有更高要求,唐EV的優勢則更為突出。這兩款車型的對比,實則反映了合資與自主品牌在電動化轉型中的不同路徑——前者以穩健為基調,后者則以創新與配置為突破口。消費者在做出選擇時,或許更應關注自身需求與使用場景,而非單純依賴品牌標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