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憑借無需手動輸入密碼、一鍵即可完成交易的便捷特性,成為當下消費場景中的熱門選擇,尤其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然而,隨著數字消費的普及,這些支付方式正悄然滲透進中老年群體的生活,卻因操作認知差異和平臺設計問題,引發了一系列消費困擾。

北京商報記者近期對十余名有網購經驗的中老年人展開調研發現,超半數受訪者曾遭遇“免密支付”被動開通或誤操作的情況,部分人因“先用后付”功能陷入重復購買的困境。例如,一位王阿姨在拼多多平臺下單食用油時,因未注意到“先用后付”的標注,誤以為拼單失敗未扣款,結果連續收到五桶油,最終在快遞員幫助下才完成四桶退貨。她坦言:“完全不知道什么時候開通了先用后付,支付流程變了,連扣款時間都搞不清,特別擔心被亂扣錢。”
類似的情況并非個例。調研中,6位老年人表示遭遇過小額免密支付被自動開通,僅2人主動選擇使用該功能。更有人誤以為“先用后付”是平臺默認設置,甚至將其與“產品試用”混淆,直到扣款時才察覺異常。一位受訪者直言:“一直以為只能先用后付,根本不知道還能輸密碼支付,開通時間也完全不記得。”
中老年人對新型支付方式的排斥,源于其核心需求與功能設計之間的矛盾。7位受訪者明確表示“不需要免密支付”,6人認為“先用后付”毫無實際用處,核心顧慮集中在“易誤操作”和“資金安全”。例如,有老人因停車場繳費時誤點彈窗開通免密支付,事后才發現;還有人因不了解“先用后付”邏輯,重復下單兩袋大米;更有人誤開通愛奇藝自動續費,半年后才察覺每月被扣30元。
問題的根源在于平臺設計的“誘導性”。記者發現,部分平臺將支付功能與優惠券、折扣綁定,或默認開通選項,關閉鍵卻隱蔽難尋。一位老人嘗試關閉免密支付時,翻遍手機設置仍無果;另一位因先用后付誤操作下單,退貨時還需承擔運費。這種“開通容易關閉難”的現象,讓中老年人直呼“被套路”。
“無感”支付模糊了資金流出的感知,成為非理性消費的誘因。王阿姨回憶,曾在某短視頻平臺購物時不知不覺開通免密支付,因“每次就幾十塊”的小額特性放松警惕,結果一個月下單近30個快遞,次月查詢銀行卡時發現少了近千元,“還以為賬戶被盜刷了,實際上很多支出根本沒必要”。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我國60歲及以上銀發網民規模達1.6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2.0%。移動支付已深入購物、交通、菜場等高頻場景,中老年人雖認可其便利性,但對支付工具的核心需求仍是“簡單、安全”。然而,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功能在實際使用中,未能滿足這一需求。
專家指出,平臺在推廣新型支付方式時,對中老年群體的特殊需求考慮不足。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亞認為,部分平臺存在信息透明度不足、消費者教育缺失的問題,導致中老年人在無充分認知的情況下做出購買決定,造成經濟和資源浪費。他建議,平臺在開通流程中應對關鍵條款單獨提示,并由用戶手動確認,甚至推出“老年友好版”交易流程。
知名經濟學家盤和林則表示,中老年用戶對線上信用系統了解有限,平臺應避免向其推送免密支付等具有信用支付性質的功能,防止因操作失誤留下不良記錄。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進一步指出,當前問題暴露了科技迭代速度與中老年人實際應用需求的失衡,看似簡化的支付流程,反而成為他們的“障礙”。
如何平衡便利與風險?專家建議,可將“支付功能的安全與適配設計”納入強制性標準,要求平臺在開通先用后付、免密支付或自動扣款前,增加明確勾選、二次提示等步驟。同時,建立“先行賠付”機制,若因誘導開通、誤扣款導致中老年用戶損失,電商平臺應先行墊付,再向合作方追償。
“支付本質是工具,既要高效,更要通過人性化設計控制風險。”王蓬博強調,只有兼顧不同群體的多元需求,移動支付才能真正成為普惠性的便利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