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國內新能源車企仍在為盈利模式摸索時,一家來自重慶的企業正以資本與技術的雙重突破重塑行業格局。賽力斯集團通過"A+H"雙平臺上市戰略,不僅吸引全球22家頂級投資機構入局,更以獨特的"科技+制造"模式重新定義資本市場對新能源車企的估值標準。
在港股上市首日,賽力斯即獲得重慶產業母基金、施羅德集團等基石投資者超百億港元認購,其中不乏林園基金等堅持長期價值的資本巨頭。這種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源于其與華為深度合作打造的問界系列車型累計交付量突破80萬輛的亮眼成績。雙方共同研發的魔方技術平臺與超級增程系統,正在構建起區別于傳統車企的技術壁壘。
國際資本的注入為賽力斯全球化戰略按下加速鍵。通過港股市場搭建的跨境資本通道,企業已成功進入德國、挪威等歐洲汽車工業核心市場。與傳統產品出口模式不同,賽力斯選擇通過資本紐帶深度整合全球產業鏈,在慕尼黑設立的研發中心已與多家歐洲零部件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技術創新體系因雙融資平臺的支撐獲得顯著強化。數據顯示,企業年度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37%,重點布局的具身智能駕駛系統已進入路測階段。與華為聯合開發的鴻蒙座艙系統,通過OTA升級已實現98%的用戶活躍度,這種持續迭代能力正在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
資本市場的認可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突破。在重慶兩江新區投資50億元建設的智能工廠,應用5G+工業互聯網技術實現每40秒下線一輛整車的生產效率。這種智能制造能力與歐洲研發中心的協同,構建起覆蓋"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市場銷售"的全鏈條競爭力。
長期價值投資者的加入,預示著資本市場對新能源產業認知的深刻轉變。林園基金負責人指出:"賽力斯證明了中國企業完全可以通過技術合作與資本運作,在高端智能電動領域建立國際話語權。"這種判斷正在被市場驗證——上市后企業市值三個月內增長215%,成為港股通新能源板塊漲幅最大的標的。

從長江之畔到萊茵河畔,賽力斯的資本運作與技術創新形成良性互動。港股上市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參與全球產業標準制定的入場券。當德國汽車工業協會開始關注中國新能源企業的技術專利布局時,這場由資本引發的產業變革已悄然改變世界汽車產業的競爭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