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正式發布。這份文件為我國汽車產業未來5至15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強調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低碳化、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同時提出了多項具有突破性的市場發展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文件首次設立乘用車和商用車平均碳排放強度指標,要求2040年較2024年下降60%。該指標通過熱值折算法將電力消耗轉化為碳排放量,對純電動與插電混動車型進行綜合評價。這一創新標志著我國汽車產業從單一能耗考核轉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
智能網聯技術成為另一大發展重點。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今年前7個月,具備L2級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銷量達775.99萬輛,占比62.58%。《路線圖3.0》預測,2030年L2級及以上智能網聯功能將全面普及;2035年L4級自動駕駛營運車輛銷量突破百萬輛;2040年L4級在智能網聯新車中完全普及,L5級開始進入市場。目前,北京亦莊等地的L4級自動駕駛出租車已實現商業化運營。
國際注冊創新管理師盧克林分析,隨著技術路線圖實施,2028年后消費者購車決策將轉向“算力+數據”指標,L3級自動駕駛或成智能化分水嶺。不具備該功能的車輛在二手車市場保值率可能大幅下降。這一趨勢將倒逼企業加速技術迭代,形成“軟件定義汽車”的新格局。
針對智能網聯汽車安全痛點,《路線圖3.0》提出構建零事故交通體系。文件要求2035年汽車產品可靠性與安全性較2025年提升40%,2040年提升60%。蘇商銀河特約研究員武澤偉認為,將安全納入產品準入標準,需完善法律法規與技術標準體系,通過車路云一體化技術提升場景覆蓋度與安全可靠性。
支撐智能化的核心技術迎來升級窗口期。文件指出,未來5至15年,汽車芯片將向高性能、高集成度、低功耗方向演進,電子電氣架構向集中化、模塊化、服務化轉型,車用操作系統將形成開源開放的生態體系。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顏景輝強調,技術突破需與消費市場信任度提升協同推進,才能實現智能網聯汽車的規模化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