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技術正以迅猛之勢重塑搜索、推薦和廣告三大核心領域。近日,一場技術沙龍活動上,快手集中展示了其在生成式框架下的創新實踐,覆蓋推薦系統、電商搜索及廣告出價等關鍵場景,并邀請學術界與產業界專家共同探討技術潛力與挑戰。
在推薦系統領域,快手的OneRec技術實現了從傳統判別式到生成式的范式躍遷。通過端到端生成模型,系統直接輸出推薦內容的對應標識,突破了多級判別結構的限制。其最新版本OneRec Think更引入用戶行為日志作為新模態,使推薦系統具備推理能力,能夠解釋用戶偏好并生成更具洞察力的結果。目前,該技術已在快手主站、極速版及電商場景落地,顯著提升了業務指標。
短視頻推薦排序機制方面,快手團隊構建了端到端多目標融合框架。該方案以模型化替代人工設計公式,通過Transformer結構捕捉候選內容間的相對關系,并結合動態權重實現多目標平衡。實驗數據顯示,在快手極速版中,用戶停留時長提升約2%,7日留存率提高超3‰,標志著推薦機制從規則驅動向智能自進化的轉型。
電商搜索領域,快手推出的OneSearch框架以生成式大模型取代傳統“召回—粗排—精排”架構。通過層次量化編碼技術,系統為商品生成語義豐富的“智能身份證”,精準提取核心屬性并區分細微差異。同時,多視角用戶行為建模與偏好感知獎勵系統(PARS)的結合,使搜索結果的相關性與個性化體驗大幅提升。數據顯示,該框架使訂單量增長3.22%,成本降低75%,尤其在冷啟動和長尾查詢場景中表現突出。
廣告出價環節,快手引入生成式強化學習技術,提出GAVE與CBD兩種范式。GAVE通過價值引導探索機制減少對高質量數據的依賴,而CBD則利用軌跡級對齊優化目標,實現毫秒級推理延遲的穩定在線應用。實驗表明,新范式在廣告轉化與成本控制方面效果顯著,為全空間優化提供了可能。
學術界專家對生成式框架的價值給予肯定。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徐君認為,該技術解決了傳統級聯架構的錯誤傳遞問題,其在大規模商業應用中的實際效果已證明“偽范式”的批評不成立。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趙翔宇補充道,生成式范式的根本創新在于將推薦任務從行為預測轉向意圖理解,大模型的自回歸學習能力與世界知識為技術建立了新理論基礎。
針對成本與收益的爭議,快手商業化算法部負責人蔡慶芃強調,大模型基礎建設屬于一次性投入,而收益是持續累積的。只要投資回報率為正,技術迭代就值得推進。推薦算法專家王詩瑤則提出,計算成本持續下降而算法回報呈幾何級增長,當前應關注如何開發配得上算力的技術,而非過早限制模型規模。
在人才需求方面,專家們普遍認為,未來從業者需兼具算法深度與工程能力。趙翔宇指出,學生應深入理解傳統搜推體系與大模型全流程技術,并從真實產業問題中尋找研究方向。徐君提醒,科研價值不應被論文數量綁架,數學與邏輯的嚴謹性仍是基礎。快手貨架電商負責人楊一帆從企業角度補充,技術人員需具備業務抽象能力,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模型優化目標,同時保持對技術歷史脈絡的認知。
生成式技術正在重新定義搜推廣領域的底層邏輯。從具備推理能力的推薦系統到端到端搜索引擎,再到智能廣告出價,快手的實踐為行業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隨著技術不斷演進,這一領域的創新競爭將持續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