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領域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深刻影響著產業格局與價值分配。當前,全球云計算市場正經歷第三次范式轉移,AI技術的爆發推動行業從資源提供者向智能引擎轉型,主流廠商紛紛調整戰略以應對新挑戰。
在PC互聯網時代,云計算主要扮演IT基礎設施外包角色,企業通過租賃服務器減輕自建機房負擔,核心價值集中于成本優化。移動互聯網時期,云計算升級為高并發業務支撐平臺,分布式架構與彈性擴展能力成為關鍵。而AI時代的到來,使云計算從資源層躍升為價值創造層,算力、模型與行業數據的融合催生新的競爭維度。
當前AI云市場呈現"戰國時代"特征,各廠商統計口徑差異導致排名混亂。阿里云宣稱市場份額超第二至四名總和,火山引擎強調公有云大模型調用量占比46.4%,百度智能云則連續六年占據AI公有云領先地位。這種宣傳策略背后,反映的是廠商爭奪客戶信任、投資關注與集團資源的戰略需求。與傳統云市場穩定格局不同,AI云領域尚未形成絕對領導者,任何在關鍵技術或生態構建上的突破都可能改變競爭態勢。
MaaS(模型即服務)模式的興起成為行業轉折點。與傳統IaaS、PaaS、SaaS分層模式不同,MaaS提供預訓練模型的標準化服務,用戶通過API調用即可獲得AI能力,無需自建模型。這種模式按token消耗量計費,火山引擎率先發起價格戰,將主力模型定價推入"厘時代",大幅降低中小企業與開發者使用門檻。2025年上半年數據顯示,火山引擎憑借MaaS模式在公有云大模型調用量市場占據49.2%份額,超越傳統云巨頭。
面對挑戰,傳統云廠商展開戰略調整。阿里云通過"通義千問"大模型推動全系產品AI化,試圖從"云服務商"轉型為"AI服務商"。華為云實施"AI for Cloud"與"Cloud for AI"雙輪驅動,整合昇騰計算體系與盤古大模型,深化政企市場布局。這些舉措旨在證明自身不僅具備基礎設施優勢,更能提供符合AI時代需求的智能解決方案。
當前云計算廠商形成兩大戰略陣營:以阿里云、華為云為代表的基礎資源派,致力于構建AI全棧工具鏈,通過提供算力網絡與開發平臺扮演"賣鏟人"角色;以火山引擎為代表的智能應用派,通過應用層開源與具體產品推廣,在B端獲客同時滲透C端場景。這種分化反映市場對AI價值實現路徑的不同判斷——前者押注產業智能化長期紅利,后者尋求應用層快速突破。
C端認知對B端決策的影響日益顯著。當企業員工普遍認可某款協同辦公產品的功能優勢時,這種群體認知可能推動企業采購決策。火山引擎通過豆包大模型等具象化產品,在C端建立品牌認知后反哺B端市場,正是這種邏輯的體現。相比之下,阿里云若要實現"AI時代安卓"的愿景,需在基礎設施、云計算與模型生態各層面保持均衡發展,避免出現明顯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