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科技圈最近因兩位頂級富豪的新動作掀起波瀾——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與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AI領域展開隔空交鋒。貝索斯時隔四年重掌CEO大權,聯合谷歌生命科學部門前高管維克·巴賈吉(Vik Bajaj)創立AI公司“普羅米修斯計劃”(Project Prometheus),目標直指“實體AI”領域,引發馬斯克公開調侃:“別再抄我作業了。”
與當前主流大語言模型公司不同,普羅米修斯計劃聚焦物理世界,旨在開發能通過機器人實驗、環境交互等物理過程學習的AI模型。其應用場景涵蓋計算機制造、汽車工程與航空航天等重工業領域。據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已從OpenAI、meta等機構挖角近百名頂尖研究員,首輪融資達62億美元,資金規模遠超多數競爭對手。貝索斯此舉被解讀為試圖復制亞馬遜在電商基礎設施領域的成功經驗,重塑實體產業與AI技術的融合范式。
馬斯克對貝索斯的動向反應強烈。他此前多次強調特斯拉的本質是AI公司,甚至聲稱“拯救美國經濟的唯一途徑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其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量產計劃更顯激進:2025年底前部署數千臺至特斯拉工廠,2030年產能突破百萬臺。馬斯克構想的Optimus不僅能承擔重體力勞動,還將通過“攝像頭+AI”的訓練模式實現任務泛化,最終顛覆傳統勞動力市場。他直言:“工作將變成一種選擇,就像有人選擇自己種菜而非去超市購買。”
貝索斯與馬斯克的競爭軌跡早已交織。從商業航天領域的火箭發射與著陸技術,到火星探索計劃,再到如今的AI模型開發,兩人被網友戲稱為“科技界模仿秀”。有網友建議貝索斯改姓“馬斯克”,稱其“致富經”全盤復制馬斯克路線。不過,貝索斯的新合作伙伴巴賈吉背景深厚:他曾在Google X實驗室主導無人機快遞Wing與自動駕駛Waymo等項目,后聯合創立生命科學機構Verily,并孵化多家AI創業項目。這種跨界經驗或為普羅米修斯計劃提供獨特優勢。
實體AI的崛起正引發行業格局變動。與傳統大語言模型依賴文本數據不同,實體AI需在物理世界中通過實驗與交互學習。例如,從meta、DeepMind出走的研究者創立的Periodic Labs,已獲3億美元融資,計劃用機器人大規模運行化學實驗,讓AI通過試錯實現“自我進化”。英偉達CEO黃仁勛也預言:“下一波AI將是實體智能,未來工廠將由機器人生產機器人。”亞馬遜的分級體系更直觀展示了這一趨勢:從執行固定任務的Level 1工業機器人,到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Level 4完全自主系統,行業正加速向高階自動化邁進。
實體AI的落地效果已初現端倪。亞馬遜報告顯示,其供應鏈效率因AI應用提升25%;醫療領域AI輔助手術使并發癥減少30%,手術時間縮短25%。當語言模型陷入發展瓶頸,能直接改造物理世界的實體智能正成為資本與技術的新焦點。貝索斯在意大利科技周上坦言:“AI領域存在泡沫,但退潮后留下的贏家將創造巨大社會價值。”這場由富豪領銜的科技競賽,或許將重新定義人類與機器的協作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