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光年最新發布的《2025年人形機器人大模型領域報告》顯示,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正經歷從實驗室研發到商業化落地的關鍵轉型。過去三年間,頭部企業技術迭代效率提升三倍,核心部件成本下降四成,AI大模型等關鍵技術的突破為產業發展提供核心支撐。報告指出,2023至2025年期間,市場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復合增長率達85%,制造業等重點領域存在超百萬臺的需求缺口。
在產業鏈構建方面,行業已形成完整閉環,上游核心部件國產化率達到65%。人形機器人大模型作為產業核心技術,是融合感知、決策能力的多模態AI系統,其架構分為大腦層、小腦層和肢體層三個層級。其中,大腦層主要負責多模態大模型運算,小腦層承擔分層控制功能,肢體層則專注于感知模型開發。這種分層架構使得不同技術棧的企業能夠形成差異化競爭。
根據技術特點,行業企業被劃分為三大陣營:以科大訊飛、優必選為代表的大腦層企業,專注軟件算法開發;宇樹科技、逐際動力等小腦層企業,強調軟硬協同能力;綠的諧波、傅利葉智能等肢體層企業,憑借"硬件+算法"模式占據最大市場份額。報告建立的評估體系從技術研發、產品應用等六個維度對企業進行篩選,設定了嚴格的入圍、評選和入選標準。
從發展階段來看,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處于導入期末期,預計2026至2030年將進入快速增長期。具體到各技術層級,大腦層技術已進入成長期加速滲透階段,小腦層和肢體層技術則處于從導入期向成長期過渡的關鍵時期。在應用場景方面,醫療、工業、服務等領域形成四個象限的布局,根據使用熱度和成熟度進行差異化發展。
報告特別關注了眾擎機器人、智元機器人等創新企業,這些"酷廠商"在技術突破、產品迭代和場景落地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例如,某企業在工業場景中實現的機器人集群協作方案,使生產效率提升40%;另一家企業的醫療機器人已通過國家二類醫療器械認證。但行業仍面臨數據獲取、算法優化、軟硬協同等挑戰,需要技術、市場與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