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固態電池正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作為下一代鋰電池的核心技術方向,它在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近期,我國科研團隊和企業在固態電池研發上不斷取得突破,讓固態電池的商業化前景愈發清晰。
10月19日,國軒高科在互動平臺透露,其金石全固態電池已邁入中試量產階段,并且2GWh量產線的設計工作也已啟動,目標是在年底前完成相關設計定型。這一消息無疑為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進程注入了新的動力。
此前,我國科學家在全固態金屬鋰電池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成功攻克了“卡脖子”難關。這一突破有望讓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從最多500公里大幅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打破了續航瓶頸,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
近年來,我國科研團隊在固態電池領域成果豐碩。中科院物理所聯合多家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特殊膠水”——碘離子。在電池工作時,碘離子能順著電場移動到電極和電解質的接口處,主動吸引鋰離子填滿縫隙和小孔洞,使電極和電解質緊密貼合,有效突破了全固態電池走向實用的最大障礙。
不過,固態電池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中壽命問題是制約其商業化進程的關鍵短板。今年5月,同濟大學羅巍團隊與合作者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固態鋰電池金屬鋰負極的疲勞失效現象。
研究發現,金屬鋰負極在循環機械載荷作用下,會發生因疲勞導致的失效。同時,固態電解質內部的缺陷,如晶界、孔洞等,會誘導鋰金屬析出并互連形成電子通路,進而引發固態電池短路。這一過程分為軟短路和硬短路兩個階段,最終導致固態電解質徹底喪失絕緣能力,出現不可逆的硬短路。
如果能夠攻克這些難題,電動汽車相較于傳統燃油車的優勢將更加顯著,傳統燃油車的市場空間可能會進一步被壓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