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已全面啟動,通過“百家訪談、萬家調研”活動廣泛吸納社會各界建議。解放日報聯合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對戰略科學家和決策咨詢專家展開深度訪談,其中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院士的見解,為規劃編制提供了重要參考。
作為腦科學領域的權威學者,蒲慕明長期關注科研組織模式創新。他指出,科學研究可分為自由探索與團隊協作兩類。前者依賴小規模實驗室的前沿突破,后者則適用于目標明確、資源密集型項目,例如人類基因組計劃。今年7月,腦智卓越中心聯合39個國內外科研單位,在《細胞》系列期刊以專輯形式發布10項腦科學成果,正是大規模協作的典型案例。
在談及中國腦計劃二期規劃時,蒲慕明透露,該階段將由青年科學家主導,專家組已組建完畢。與一期相比,二期更注重類腦研究與人工智能的融合。他特別提到,當前基于大數據訓練的大模型面臨能耗瓶頸,而人腦的高效低耗神經網絡原理,將成為未來五年類腦研究的核心方向。
針對類腦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蒲慕明強調,無需完全模擬大腦結構,但需借鑒其網絡架構與運算方法。例如,人腦通過多種機制調節突觸傳遞效率,這一特性可提升人工神經網絡的能效;同時,人腦的選擇性記憶鞏固機制,有助于解決機器學習中“知識覆蓋”的問題。
對于類腦研究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前景,蒲慕明持樂觀態度。他回顧,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構建人工神經網絡時,已引入神經科學的突觸權重調節原理。當前,人工神經網絡面臨數據與算力瓶頸,亟需通過類腦架構與多樣化調參算法實現突破。
在腦科學的前瞻性研究中,蒲慕明提出,需重點關注通用人工智能的社會影響。他建議,應研究人工智能體的智能內涵,制定符合人類社會需求的規范標準,例如監測情感、共情心、合作行為等特質,避免智能體發展偏離人類價值觀。
腦機接口領域,中國首例無線微小化侵入式臨床試驗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趙鄭拓研究員團隊與華山醫院合作,已完成三例手術,并計劃年內再開展3-4例。其研發的2.0版系統將具備256條信息通道,體積縮小1/3,技術指標超越國際同類產品。未來,該技術除實現意念操控外,還將拓展至視覺假體領域。
腦智卓越中心通過搭建微納電子加工平臺,為腦機接口研究提供了關鍵支撐。蒲慕明介紹,該平臺可精確制備微米至納米級器件,顯著加速研發進程。中心還為年輕科學家提供獨立課題機會,例如趙鄭拓博士后經驗僅一年即被破格聘為研究組長,其團隊迅速成長為所內最大實驗室之一,并成功創立腦機接口公司。
在青年人才培養方面,腦智卓越中心設立了靈活機制。對于無博士后經驗的博士生,如李雪,通過“青年研究員”計劃提供獨立實驗室與啟動經費,三年內即可晉升為研究員。蒲慕明批評當前“論文導向”的評價體系,認為其抑制了創新意愿。他介紹,中心對研究組長實行6-8年國際評審,重點考察科學意義而非論文數量。
對于博士生就業多元化現象,蒲慕明認為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他以瑞士為例,指出高學歷人才分布于各行各業是常態。在我國,科學訓練培養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正成為各領域的重要需求。
在國際合作領域,腦智卓越中心發起的“國際靈長類介觀腦圖譜聯盟”已吸引25個國家和地區118名成員。蒲慕明總結,有效合作需滿足三點:共贏目標、成員國投入、大科學團隊文化。他以德國科學院院士尼克勞斯·洛戈塞蒂斯全職加入為例,強調高水平科研平臺對人才的吸引力。
談及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蒲慕明認為,持續增長的基礎研究投入是核心優勢。過去20年,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每5年翻一番,即使在經濟放緩期也未中斷,這為吸引國際頂尖人才提供了堅實保障。他建議,進一步加大對青年科學家的資助力度,尤其在獨立科研起步階段,為其創新工作提供關鍵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