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的深山之中,一只巨大的“銀碗”靜靜臥于山谷之間——這便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射電望遠鏡。近日,這座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再次引發全球關注:由北京大學田暉教授團隊主導的研究,首次捕捉到恒星黑子區域發出的“毫秒級射電暴”。這一發現如同宇宙中的一聲“輕咳”,卻可能成為人類理解恒星內部機制的鑰匙。
恒星黑子,類似太陽表面的暗斑區域,一直是天文學研究的難點。過去,人類對這類區域的觀測僅能停留在分鐘級分辨率,如同用“慢鏡頭”記錄恒星活動。而FAST此次捕捉到的信號,時間尺度縮短至亞毫秒級——相當于從“觀察日出”直接跨越到“捕捉太陽打噴嚏”的瞬間。研究團隊在恒星黑子區檢測到的高能射電脈沖,被形容為“恒星級放電”,其意義堪比首次聽到嬰兒的心跳:人類終于能“傾聽”恒星內部的動態。
這一突破的背后,是FAST無與倫比的靈敏度。其天線精度控制在毫米級,信號處理能力達每秒上百GB,能捕捉其他望遠鏡根本無法接收的微弱信號。田暉教授團隊指出,恒星黑子區域的磁活動可將電子加速至極高能量,產生獨特的輻射特征。通過分析這些信號,科學家首次實現了對恒星表面微觀磁場結構的直接測量。這相當于用“聽覺”替代了以往的“猜測”,為研究恒星演化提供了全新工具。
全球科學界對此反應熱烈。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報道中稱,中國FAST完成了“罕見的恒星信號探測”,語氣中難掩復雜情緒。過去,天文學的前沿陣地集中在加州、夏威夷等地;如今,宇宙中最新的“聲音”卻先傳入了貴州的山谷。這種信息流向的逆轉,標志著科學觀測重心正從西方悄然向東方轉移。更關鍵的是,FAST的發現不僅限于理論突破:理解恒星磁場活動,意味著人類能更精準預測太陽爆發、太空天氣,從而保護衛星、電網和航天器免受災害性影響。
研究團隊將這一成果比作“裝上情緒傳感器”。恒星的磁場活動直接影響太陽風、宇宙射線,甚至行星的宜居性。過去,人類只能“觀察”恒星的表面變化;現在,FAST讓我們能“感知”它們的情緒波動——何時平靜,何時“憤怒”。這種能力,被視為未來天文學的“王炸”。
科研的浪漫,往往藏在這些“第一聲”里。當幾百光年外的恒星發出短暫射電暴,地球上的科學家們屏住呼吸,盯著幾毫秒的數據激動不已。這種瞬間,被形容為“人類聽到了宇宙的脈搏”。而支撐這一切的,是FAST團隊數十年的積累:從設計、施工到調試,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中國科學家的耐心與智慧。田暉教授坦言:“FAST的成功,在于它的耐心。”
目前,研究團隊已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領域:恒星爆發、行星磁暴,甚至類太陽系的演化機制。FAST不再滿足于“聽”,它正在嘗試“重寫”宇宙的教科書。當其他國家還在研究如何接收這類信號時,中國已開始定義新的科學前沿。這種轉變,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科學理念的重塑——從“仰望星空”到“傾聽星空”,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正進入全新維度。
夜幕降臨,FAST的“銀碗”依舊安靜地佇立在群山之間。它聆聽著數十億公里外的低語,記錄著宇宙深處的心跳。或許有一天,它會捕捉到外星文明的信號;但在那之前,它已讓人類重新認識了恒星,也重新認識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