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備份與存儲服務提供商Backblaze近日發布研究報告稱,經過對十余年硬盤運行數據的系統性分析,發現現代機械硬盤(HDD)的可靠性顯著提升,不僅使用壽命大幅延長,故障發生率也呈現明顯下降趨勢。該結論基于對超過31萬塊硬盤的長期追蹤,涵蓋HGST、希捷、東芝和西部數據等主流廠商的4TB至24TB產品。
研究團隊通過對比2013年、2021年和2025年三個時間節點的硬盤故障數據,揭示出耐久性演變的清晰軌跡。2013年監測的21,195塊硬盤在使用3年3個月時達到故障峰值,年化故障率高達13.73%;2021年分析的206,928塊硬盤則在7年9個月時出現14.24%的峰值故障率。而最新數據顯示,當前硬盤的故障峰值推遲至使用10年3個月時,且故障率降至4.25%,僅為前兩次觀測值的約三分之一。
這項發現顛覆了傳統認知中的"浴盆曲線"理論。該理論認為電子設備故障率呈U型分布,早期因制造缺陷導致高故障率,中期進入穩定期,后期因老化再次攀升。但Backblaze的實際觀測顯示,現代硬盤在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時間內保持了相對穩定的低故障率,直到接近設計壽命時才出現明顯激增。研究團隊特別指出,這種故障模式的變化"標志著硬盤技術實現了質的飛躍"。
從技術參數看,2025年樣本硬盤的平均使用年限為3.7個月至8.7年,最大容量達24TB;作為對比,2021年樣本的平均使用年限為3.57個月至6.7年,最大容量16TB。這種容量與壽命的同步提升,反映出制造商在存儲密度和可靠性方面的雙重突破。研究顯示,當前硬盤在嚴苛的數據中心環境下(7×24小時連續運行、高強度讀寫負載)仍能保持穩定性能,其耐久性已遠超普通消費者的日常使用場景。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項研究帶來了多重啟示。首先,硬盤壽命的延長直接降低了存儲設備的總體擁有成本。隨著單盤容量突破20TB,用戶需要購買的硬盤數量減少,而單盤可靠性提升又進一步降低了數據丟失風險。其次,在固態硬盤(SSD)價格仍高于機械硬盤的背景下,消費者可以更理性地評估性能需求與成本預算的平衡。研究團隊建議用戶根據實際工作負載選擇存儲方案,對于延遲不敏感的大容量存儲需求,機械硬盤仍是極具性價比的選擇。
盡管觀測結果與經典理論存在差異,但研究人員強調這并不意味著"浴盆曲線"完全失效。該模型基于設備同質性、環境一致性等理想假設,而現實中的工作負載強度、制造工藝差異、固件更新頻率和運維策略等因素,都會對硬盤壽命產生顯著影響。例如,數據中心通過智能散熱系統、定期健康檢查和預防性維護等措施,有效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這些實踐表明,硬盤的實際可靠性是技術進步與運維優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還揭示了一個有趣現象:隨著硬盤容量的指數級增長,其故障模式也在發生演變。大容量硬盤在制造過程中采用了更精密的盤片堆疊技術和更穩定的磁記錄材料,這些改進不僅提升了存儲密度,也增強了機械結構的耐久性。同時,制造商通過改進固件算法和錯誤校正機制,有效降低了因讀寫錯誤導致的早期故障。
對于行業趨勢,研究團隊預測未來硬盤的故障峰值將繼續向后推移。基于2021年至2025年數據呈現的穩定模式,他們預計到2029年左右,硬盤的可靠運行周期可能進一步延長。這種技術演進不僅惠及數據中心等大規模存儲用戶,也將通過產品迭代惠及普通消費者,推動整個存儲行業向更高性價比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