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泰斗楊振寧的離世,引發科學界與教育界的深切悼念。這位推動中國基礎科學發展的巨擘,其學術遺產與精神力量持續影響著多個領域。清華大學設立的緬懷室內,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前來追思,而合肥四古巷的舊居也以傳統燈籠寄托哀思。

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在悼文中詳細回顧了與楊振寧的學術淵源。他提到,早在量子信息科學尚未被廣泛關注的年代,楊振寧便敏銳預判其發展潛力,并鼓勵包括姚期智在內的學者回國布局相關研究。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的成立,正是這一理念的實踐成果,段路明等青年學者的加入更推動了領域突破。潘建偉特別指出,楊振寧對超冷原子技術的判斷具有前瞻性——2009年他曾預言實驗將引領理論發展,而中國團隊如今在該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印證了這一判斷的精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楊振寧的學術聯系同樣深厚。該校刊發的紀念文章提及,楊振寧對少年班教育提出“去束縛化”理念,主張尊重學生特長而非強制模式化培養。在科研管理方面,他強調學術交流的重要性,建議通過定期研討會促進高校合作;同時主張建立動態考核機制,聚焦課題的短期發展潛力而非單純解決現有問題。
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在西湖大學湖心講堂的悼念儀式上表示,楊振寧的離去是科學界的重大損失。作為西湖大學董事會名譽主席,楊振寧生前曾表達參與建設的愿望,并在演講中分享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世界的結構并非偶然,這種敬畏感隨年齡增長愈發強烈。”該校發文回顧,楊振寧晚年持續關注基礎科學與社會應用的平衡,其學術思想至今影響著年輕研究者。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指出,楊振寧自上世紀60年代起便與該校結緣,歷任榮譽教授、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對物理系的發展貢獻卓著。復旦大學則強調,楊振寧不僅以學術影響力激勵學子,更通過與谷超豪等學者的合作,推動了規范場理論等跨學科研究。2001年,他在上海關于“二十一世紀科技”的演講中預測,芯片技術、生物醫藥與生物工程將成為未來三十年全球科技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產業界人士同樣表達了對楊振寧的敬意。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回憶,與楊振寧的每次交流都充滿啟發:“他不僅探討物理,更以孩童般的好奇心探索文學、音樂與藝術,這種對世界純粹的熱愛令人動容。”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也表示,楊振寧對科學本質的思考,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更深層的哲學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