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破解電動汽車用戶"里程焦慮",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服務能力"三年倍增"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實現充電服務能力全面躍升的發展目標。該方案通過優化空間布局、提升設施性能、拓展應用場景三大路徑,構建覆蓋城鄉、高效便捷的充電網絡體系。
截至2025年9月,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充電設施總量達1806.3萬個,相當于每5輛電動汽車配備2個充電樁。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設施突破6萬個,形成跨區域出行"充電無憂"的保障體系。但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依然突出,部分鄉鎮和農村地區充電設施覆蓋率不足,節假日高速公路服務區"一樁難求"現象時有發生。
針對設施數量與空間布局的雙重短板,行動方案明確量化目標:到2027年底全國充電設施總量將增至2800萬個,公共充電容量突破3億千瓦,可滿足8000萬輛以上電動汽車充電需求。在城鄉布局方面,新建居住區將100%實現固定車位充電設施配套,農村地區新增1.4萬個直流充電槍,實現鄉鎮公共充電設施全覆蓋,消除充電服務"最后一公里"盲區。
設施性能升級成為方案另一重點。針對節假日高速公路、城市熱點區域充電需求激增問題,方案提出新增160萬個直流充電槍,其中包含10萬個單槍功率25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充電設施。高速公路服務區將新建改建4萬個60千瓦以上"超快結合"充電樁,充電效率較現有設施提升30%以上。
國家能源局負責人指出,當前公共充電設施平均功率僅45.5千瓦,難以滿足快速補能需求。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解釋,大功率充電設施可使車輛在10分鐘內補充200公里以上續航,顯著提升長途出行體驗。這種技術升級將推動充電服務從"可用"向"好用"轉變,滿足商務出行、應急補能等差異化需求。
充電網絡建設正從"中心城市"向"全域覆蓋"延伸,其戰略價值已超越單純的基礎設施范疇。分布式的充電樁群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神經末梢",通過車網互動技術實現電能雙向流動。電動汽車可在用電低谷期"囤電",高峰時段向電網反向送電,形成"移動充電寶"效應,有效平衡電網負荷。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將新增5000個以上雙向充放電(V2G)設施,實現反向放電量超2000萬千瓦時。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提升電網調峰能力,更為用戶創造新的收益渠道。據測算,方案實施將帶動充電設備制造和建設投資超2000億元,形成覆蓋設備生產、網絡建設、運營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