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技術與電商領域的融合成為行業焦點。OpenAI與沃爾瑪合作推出的對話式購物功能,讓美國用戶能夠通過自然語言交互完成商品瀏覽、查詢及購買,這一創新引發了廣泛討論。與此同時,國內AI電商領域也在悄然探索新模式,豆包作為代表,通過為用戶提供保濕建議和潤膚霜推薦,并附帶可跳轉至抖音商城的商品卡片,開啟了低調試水。
消費者對豆包的推薦功能則呈現兩極分化。記者采訪了二十位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發現除兩人不使用AI工具外,其余人主要分為“堅定拒買派”和“猶豫觀望派”。堅定拒買派(15人)的主要理由包括:認為這是變相廣告、對AI推薦缺乏信任、習慣傳統購物方式,以及擔心售后問題。猶豫觀望派(3人)則表示,暫時不習慣這種推薦方式,但如果產品性價比高,可能會考慮購買。
針對豆包的商品推薦機制,記者咨詢了抖音商城廣告投放工作人員,但對方表示“具體細節需內部核實”,截至發稿未收到官方回復。從商家和消費者的反饋來看,豆包的嘗試顯得較為低調,未直接推出對話購物功能,而是通過推薦詞條跳轉至抖音商城。這種設計雖看似微小,卻是AI電商落地的重要一步。
然而,初期用戶體驗并不完美。部分用戶反映,豆包的返回鏈接邏輯混亂,難以找到推薦商品的主圖購買入口。這些反饋表明,在中國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新功能的推出必須極致平滑,否則極易引發用戶反感。
與OpenAI和沃爾瑪的合作模式不同,中國電商生態已形成從內容、社交到交易的完整閉環。淘寶、抖音、微信等超級App用戶日均使用時間超過6小時,消費者無需跳轉即可完成“發現-種草-決策-購買”的全過程。對于這些平臺而言,獨立的對話購物功能難以成為增量入口,反而可能分流內部生態的粘性。
數字經濟學者劉興亮指出,制約AI電商落地的因素包括模型可靠性和數據基礎能力。技術層面,大模型的“幻覺”問題、不穩定輸出以及復雜業務場景下的出錯風險,仍是業務方最擔憂的問題。一旦用戶因模型推薦錯誤而體驗不佳,反噬風險將很高。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則認為,對話式購物目前更多是為已有技術賦能的產品提供升級服務,而非獨立的流量入口。
盡管如此,中國平臺并未忽視“對話”的潛力。長期來看,對話式交互作為下一代人機交互范式的核心,其戰略價值不容低估。豆包的謹慎試水表明,在中國市場,AI電商的落地必須更加精細,更加符合用戶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