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大學舉辦的工程管理創新人才教育與發展論壇暨清華MEM課程開放日活動中,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作為計算機系在讀創新領軍工程博士發表了主題演講。他結合技術實踐與企業經驗提出,人工智能發展正從大模型時代邁向智能體新階段,這種新型技術形態將重構個人與企業的競爭力格局。
周鴻祎特別強調,智能體不應被視為傳統軟件或工具,而應被視為具備助理特質的虛擬工作者。"就像企業會培養實習生逐步承擔復雜任務,智能體也需要通過任務分解和試錯學習來提升能力。"他以"如何把大象放進冰箱"的經典問題為例,指出人類解決問題的"慢思考"過程——分步驟規劃、嘗試修正、最終達成目標——正是智能體區別于傳統大模型的核心優勢。
技術突破為智能體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撐。周鴻祎分析稱,今年大模型領域出現三大重要進展:推理能力顯著提升、開源生態日益成熟、推理算力成本大幅下降。這些因素共同推動智能體從概念走向實用,使其具備自主規劃、持續記憶、工具調用和分工協作四大類人特征。通過強化學習與任務拆解技術,智能體能將復雜目標轉化為可執行路徑,并在執行過程中動態調整策略。
"真正的智能體現在解決問題而非回答問題。"周鴻祎比喻道,要求單個員工同時完成設計、編程和財務工作并不現實,同理智能體也應遵循"角色分工"原則。他提出構建高效智能體系統的關鍵在于模擬人類組織架構,通過專業化定位實現多智能體協同。這種協作模式已在美國初創企業中得到驗證,數十人的團隊借助智能體系統可產生千人級團隊的效益。
對于智能體帶來的變革,周鴻祎預測將催生"智能體經濟"新形態。個人用戶可組建由數十個專業智能體構成的"賽博助理團",實現7×24小時的信息處理、報告撰寫、視頻制作和社交管理,從而進化為"超級個體"。企業層面則可通過智能體系統轉型為"超級組織",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提升運營效率。他特別指出,智能體不僅替代傳統軟件功能,更能直接完成業務閉環,這種能力差異將重新定義技術價值體系。
針對企業AI轉型,周鴻祎提出五步實施框架:首先轉變認知,將智能體視為具備專業角色的虛擬成員;其次選擇合同審核、市場調研等流程明確的崗位作為試點;第三構建多智能體協作的"虛擬團隊";第四由業務專家主導流程設計,AI團隊提供技術支持;最后在關鍵環節保留人工決策,確保系統可控性。他特別提醒,智能體系統的有效性取決于角色定位的精準度,避免賦予單個智能體過多職能。
在人才培養層面,周鴻祎呼吁教育機構開設"自然語言編程"等新課程,培養既懂業務又掌握AI協作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他強調:"未來競爭力取決于能否有效領導智能體團隊,就像現在需要管理跨國團隊一樣。不會使用AI工具的人將被時代淘汰,而掌握智能體管理能力的從業者將獲得超額價值。"這種技術與管理能力的融合,正在塑造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人才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