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汽車設計中,車輛通常采用半軸直接驅動車輪的布局,此時車輪中心線與半軸中心線處于同一水平面,底盤高度由橋殼底部與地面的垂直距離決定。然而,近期一則奔馳重卡的輪轂拆解視頻引發關注——其半軸中心線明顯高于車輪中心線,這種特殊結構使底盤離地間隙顯著提升。

這一設計的核心在于輪邊減速器的應用。該裝置由太陽輪、行星輪、行星輪架和齒圈構成:太陽輪連接半軸,行星輪架與車輪聯動,齒圈則固定在橋殼上。當動力從半軸輸入時,太陽輪帶動行星輪旋轉,最終通過行星輪架將扭矩傳遞至車輪。這種結構相當于在主減速器之后增加了第二級減速機構,實現了扭矩的二次放大。
對于重型運輸車輛而言,輪邊減速器的優勢尤為突出。在爬坡、重載起步等需要大扭矩輸出的場景中,兩級減速設計可使發動機在較低轉速下輸出更高扭矩,有效提升車輛通過性和動力性能。同時,由于半軸位置上移,橋殼底部與地面的距離增大,底盤離地間隙較傳統結構提升約15%-20%,顯著增強了車輛在崎嶇路面的適應性。

從成本效益角度分析,輪邊減速器方案具有明顯優勢。相較于更換大功率發動機或加裝液力變矩器等改造方式,其改造成本可降低30%-40%。目前,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載重貨車、礦山工程車及軍用越野車輛等領域。不過,受制于結構復雜性和制造精度要求,其成本仍高于民用車的普通半軸傳動系統,這成為制約其在乘用車市場普及的主要因素。
行業專家指出,輪邊減速器的技術突破為特種車輛動力系統提供了新思路。隨著材料科學和精密加工技術的進步,未來該裝置的制造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或為高端SUV、皮卡等車型的動力升級開辟新路徑。






